人出生的时候,要起个名字来代表自己,古人起名字是分开的,不但有名,还得有字,而现代人就不兴字了,倒喜欢有大名和小名之分。
起名有讲究,一般都是长辈来取,寓意要好,寄托父母的期望,还要好听,念起来顺嘴。
一家子的名字还要有点关系,证明是一家人或是同宗同族。
古代起名喜欢同一代人取一类的词或同一偏旁。
比如苏东坡一家,父亲叫苏洵,大伯父叫苏澹,二伯父苏涣,带有三点水。
到了苏东坡这代呢,除了早夭的哥哥,苏东坡叫苏轼,弟弟叫苏辙,车字旁。
类似这样的取名,还有《红楼梦》里的人名,父辈贾敷、贾敬、贾政、贾赦、贾敏,到子辈贾宝玉这代,贾珍、贾珠、贾琏、贾环,再到孙子辈贾蔷、贾蓉、贾兰,相同的偏旁部首代表着同一代人。
还有取三个字的名一般会有一个字是相同的,《红楼梦》里的女孩取名就用了同一个春字,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
讲述民国时期的小说《情深深雨蒙蒙》里,陆家的女孩也用了同一个萍字,用来纪念父亲的初恋,用情至深。
我们家取名呢,爷爷取女孩到我的名字,便终止了,姑姑们的名字也是爷爷取的,虽然放到现在的思想观念,姑姑们和我们的名字都有点俗,但是在当年,老师们都曾夸过我们家起的名字好听的。
姑姑们的名字里有同一个红字,我们这一带的名字带有芳字,每个单独的名字念起来到底有点俗气,但是爷爷当年取名的意境是很美的,连着姑姑们和我们的名字一起,便是“玉莲花,春美妙。”
这个顽固的老头也有点诗情画意的时候。
到了我们这一代当父母就有点随波逐流的感觉了,似乎好的名字都被取完了,怎么取都不大满意,跟着流行的名字取,没过两年便成了烂大街,菜市场名。
比如现如今小学里,一个班里就有七八个“子涵”、“紫晗”、“梓菡”的同音名字,同学的女儿也叫“梓涵”,这几年一直想着去改名,却仍没改成功。
起名字这个事也确实让父母头疼不已,怕烂大街、怕寓意不好、怕不好听、还怕谐音梗,真的太伤脑筋。
反观以前,为什么人家取名都那样的如诗如画、美寓双收呢?
难道是韵味不够?学识不足?还是没经过时间的沉淀,酝酿不出美感来?
不管怎样,取名这个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有些人取名就没想那么多,比如鲁迅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因是在上海出生的婴儿,便取名“周海婴”,随意却也有自身的特点,不随波逐流。
同学的一朋友姓靳,因女儿是六月出生,便取名“靳小六”,我觉得也挺好听的。
给孩子取名当然希望好听又寓意美好,但是如果没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上网搜索美名来赋予,还不如结合自身来取名,烂不了大街,简单一点,还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此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