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自己】#日更day15+日更day16#
今天继续聊《刻意学习》的读书心得。
1、学习是和自己的偏见做斗争
作者在书中说——偏见是我们的自以为是。成年人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是哲学家。即使一事无成,评论能力也可以无穷大:想当然地以为这个,以为那个,又不会闭嘴,于是不消停。
这话的场景是不是觉得很熟悉?不管是什么事,总有所谓的键盘侠盯着某个点不放,在你后面穷追不舍地抛出自己的偏见。
一般人是不会随意对某件事评头论足的,很多人在网络上更倾向于沉默,也就是“沉默的大多数”。但就是有一群人,自以为是在用语言拯救世界,自以为是在提醒大家关注某个没有注意到的点,对一些事情肆意抨击。
其实,当他这样做的时候,就是主动放弃了学习和思考,放弃了向别人学习长处和优点的机会。这样的人很难有所成就,因为他看到的都是不好的那一面,习惯性给人挑刺,也就无法吸收对他有用的东西。
真正的学习一定是和自己的偏见做斗争,摒弃自己的偏见,学习别人有,但是你没有的长处。成年人要这样做其实很难,因为成年人不容易相信某个东西对他是“有用”的。我的老板曾经说过,一定要“信常识”。
作为一个新媒体从业者,每天都要处理文章下的留言。每次看到那些一叶障目、自以为是、歪曲事实的键盘侠,都要忍住不骂回去的冲动。他们只会揪着某个无关紧要的点不放,对其进行放大、攻击,然后企图制造轰动。但可惜的是,这样的留言是不会被放出来的,他们无非是浪费时间罢了。
所以当你成为键盘侠的时候,你不是在学习,你可能是在浪费时间。
2、学习的“黑盒”与“白盒”
黑盒和白盒是计算机软件测试里两个常见的概念。应用到学习中,黑盒就是你能应用但是未必了解原理,白盒就是你不仅会用,而且知道是怎么回事。
所以白盒就是我们所说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但很明显,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很多时候都只是表现在黑盒层面,有太多东西的原理是我们不了解的。
作者指出,凡事都追求白盒,自然会有难度,但是对你所在的领域,掌握的知识,应该是白盒越多越好。对白盒的理解应该是自下而上的,我们需要从头去构建出逻辑。
我一直非常缺乏的一点是底层逻辑的构建,由于所接收到的信息都是碎片化而且分散的,这些接收到的知识晶体并没有在我头脑中形成一个有巨大逻辑关系的逻辑树。所以现在在输入的时候,我更倾向于整块整块地去啃一块骨头。比如建立书单,我今年给自己定的都是自我管理类的书单,希望能够建立起这方面的底层逻辑。
白盒还让我想到一个词:务实。好未来创始人张邦鑫曾经下过这么一个定义:务实,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而抓本质,就需要我们不仅知道这是什么,还要知道它是怎么回事,它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抓本质需要我们用到白盒思维。
对于学习者而言,多做白盒,厘清原理,摸透规律很重要。但我们的传统教育中,黑盒出现的概率似乎更多一些。大部分人只是了解到表层信息,倾向于做学术的人则会对白盒进行研究。
3、知道不等于有用,行动比刷认知更重要
有一个词叫做“刷认知”。大概意思是每天都在接收新的知识,但是仅仅限于接收,从不去行动。很多人现在都在做着这样的事情。每天早晨在路上,打开得到app听几段音频,然后发个朋友圈,告诉别人,我在学习。
作者说,这是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在成长方面,你并不会因为多知道一些东西,而变得比别人更好,因为核心的区分还在于行动量的大小。
这就是古典老师经常在他的专栏里强调的“知行合一”,学了一定要去用,哪怕只是一个简短的留言也好,只要用起来,一定比仅仅接收了信息要好。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以前读书的状态。以前读书就是读了以后没有去用,所以有时候读完一本书压根记不得书里讲了什么,只是当时知道有哪几个概念,事后和没读差不多。所以现在对自己的要求是,读了一定要去用,一本书只要有一个地方能让自己去践行就已经很不错了,不要求贪多。
大众其实是无法忍受获取知识过程中的持续行动和反复磨砺的,因为这太痛苦了。想想你从小学读到高中被虐成什么样子了吧。大众往往只要有学到知识的感觉就可以了。
这也许也是现在知识付费的一个现状吧。大众只知道不停地刷认知,让自己保持一个接收信息的状态似乎对他们而言是更重要的。至于能否输出和运用,很多人不关心,他们享受的是那种输入的状态。而只输入不输出,其实是难以消化的。
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可能是巴菲特。巴菲特在了解一些投资原理后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去做他认为对的投资,最终享受到了财富带来的复利。
很多人已经被所谓的“坚持”这个门槛挡在门外了,根本看不到坚持之后还有什么更光明的前景。
关于这本书的阅读就暂时告一段落了,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要坚持持续行动。坚持一天两天当然没什么效果,但是持续行动后带来的复利效果是惊人的。今天是日更的第16天,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