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
碎片化的符号,只是信息。结构化的信息,才是知识。所以,探测一个人是不是有某个领域的知识,不用考他信息,而要看他能不能再信息之间构建关联。
比如,我经常会问年轻人一个问题——“南北朝和五代十国,哪个在前,哪个在后?”相信我,很多人答不上来。甚至包括文科生。他们背过,但是忘了。在他们眼里,历史只是一堆杂凑的符号和零碎的信息。在构建起关联之前,打了一个冷战,就随风吹散了。
和菜头:
上网之后,我们把信息当做了知识,把收藏当做了学习,把阅读当做了思考,把储存仿作了掌握。想一个花栗鼠在秋天收藏坚果一样,把自己的阅读器和硬盘塞满,却依旧觉得饥渴难耐。
没有亲身实践过的知识不是知识,那只是一种文字,最多算得上是有含义的文字。没有经过思考辩证和行动验证,知识和经验都是别人的,放在硬盘上、阅读器里,不等于你拥有了它。别人思考的结果无论你看起来多么深刻,多么智慧,如果你没有花时间去想一下,偶然在生活中验证一下,它不过是一阵在你晶状体上的光线扰动,对你的大脑秋毫无犯,只是你的阅读体验而已。
吴伯凡:
对错过新知识、新信息的恐慌,让我孜孜不倦地粘贴、收藏,结果收获的是一堆与自己无关、完全经不起审计的知识和信息,而自己的知识账本上真正靠谱的“净资产”越来越少。于是,我体会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恐慌。
从那一天起,我决定重新认真地写只是笔记,今天我到底有没有、有多少知识增量?为了给自己有一种仪式感,我给自己的知识日记命名为“日知录”,写日知录的过程,是持续清除自己知识盲点的过程,也是持续发现自己思维漏洞的过程。
马薇薇:
世事无常,我们参加奇葩说,老僵尸红了,辩论红了,我们想做点事儿了。我并不认为辩论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技能,但是,辩证地思考,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我们每个人不盲从的接受讯息所必备的技能;理性的表达,在这个全民微博朋友圈,每个人都在公众表达的时代,是我们好好说话说有内容的话,所必备的技能。
而这些,辩论里,都有。于是,我们开始创业,创业还没成功,我觉得认识已经成功。
我的一个朋友:
我应该去吸引别人,而不是迎合别人,迎合别人是没有意义的,举个例子,爱情就应该建立在吸引别人,而不是一味地迎合。当你认清了这一点,你会庆幸人生从此毫无羁绊,限制我的,只有我的认知水平,没有任何人任何事能干扰我对世界和自己的判断和选择,我会因此获得更多的时间和inner peace。
此刻我站在阳台旁,伸出手,淋着雨,吹着风,感到世界和内心无比广阔,感到一切充满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