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义》是女儿已购多时的一本书,前几日翻阅时,被其简介所诱——全球发行量已过1200万套,曾被列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图书”之一……开始仔细阅读,竟欲罢不能,几乎一气呵成,读后首感是所言极是,次感是物超所值,还有一感是相见恨晚。书写此文,就为详述这三感之源。
先说一下该书的写作背景。该书是由原籍奥地利的犹太人——维克多-弗兰克尔于1946年所著,该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介绍作者在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遭受非人般的囚徒经历,另一部分介绍由他开创的“意义疗法”的原理及效用。因为有亲身经历的事作衬托,使得“意义疗法”更令人信服。
言回正题。先说读后感其一的相见恨晚。
这种感觉源于几年前我的一段亲身经历——朋友女儿因失恋而自闭,以至于不出门,不工作,不说话。朋友愁闷无解之际,请我帮忙——因我公司就在他家附近,言明不要工资,只求给她个解闷消遣的地方。
来了以后,我与她单独聊过很多次,聊的最多的是史铁生先生的人生经历和他对残疾、苦难、人生、命运、死亡等话题的论述——他被业界尊称为“民间哲学家”,我很认可和欣赏他的思想。我便用史先生的排除苦难三步曲——接受、理解、超越的理念,又加杂了些我对爱情的观点,一起讲给她听。
意外的是效果明显——她的眼神不再那么地迷乱,随后,话语也逐渐地增多,笑容也多了起来;朋友反馈也很好并一再表示感谢。三个月后,她去了别的单位工作。两年后,我还参加了她的婚礼。
读完《活出生命的意义》后,觉着“意义疗法”中的“矛盾意向法”,更适合疗愈她那类的心结,或说排除那类的困境。要是早点读到该书并推荐给她,一定会有事半功倍之效。于是,便有了相见恨晚的感觉。
再来说读后感其二的物超所值。
每个人生都会遇到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各种困境,比如:处境上的迷茫、情绪上的焦虑、精神上的疾病、意外事故所导致的绝望等等,诸如此类的苦难。但这些所谓的困境或苦难,比起《活出生命的意义》作者所经历的苦难,几乎不值一提——因为死亡之外无大事。假如你用心感受过了下面这些摘抄于该书的文字所表达出的意境,一定会同意我的这种说法。
“寒风中,囚徒分男女两队,依次走过党卫军官的身前,他一手托肘,一手摸着下巴,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上下打量着走过身前的人,随后会摇动一下手指:向右或向左。分到右边的是能干活的人;分到左边的是老弱病残的人,也就是要被送到毒气室的人。这批人中的90%被分到了左边。
要想活着就要挺直腰板,精神抖擞……
一天仅分一次饭——300克面包……
想活下来,你唯一的办法是,看上去能干活……
干活时,慢了就会挨打,倒下则意味着死亡……
如果不在关灯前捉完虱子,那么半宿都会被咬的无法入眠……
他因当作鞋带的电线折断而嚎啕大哭起来……
………”
够了。不能再摘抄了,否则我会忘掉前几天看过的《牛棚杂忆》中季老叙述过的情景。
我不知道别人,反正我一看到奥斯维辛集中营这几个字就有种恐惧的感觉。——这是原有的印象使然,毕竟在这个地方有150多万犹太人惨遭杀害,150多万人啊!在这里,每天每人都要面对死亡的考验,活着远比死亡要难得多。在这样的境况下,或说在这种非人般的生存环境里,人生还有意义吗?诚然,作者的经历具有特殊性,但他由此总结出来的生命的意义,却有着广泛的普遍性。
作者认为,在那种特殊环境里,人被剥夺了社会属性,只剩了动物属性,即便如此,人生也是有意义的,只不过是以生命的意义来展示罢了。就是说,人生的意义是以时间的方式来体现的,而生命的意义是无时不在地被体现着——谁都无法夺去的宝贵的内在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
进一步的解释是:选择思念亲人的权力和情感,谁也无法剥夺。卑微吗?这比起对未来的希望而言,该定义成极度的卑微。因为作者的狱友是在所怀希望到期的那天因希望的破灭而自杀的,就是说在那种境况下,连希望都不能有——很容易消散或破灭。惟有对人类终极的追求——爱的情感,才值得留存,那才是最可靠最坚韧的壁垒。这也应了尼采大师的那句话: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由此反观现世的常人,所遇困境绝非如此不堪,甚至根本不用在人的自然属性上,只需要在人的社会属性上去思索人生的意义问题即可。
解释这个问题,不妨继续借助作者的经历来说。出狱的作者获知他的父母、妻儿已经全部死亡的消息后,并未沉沦——他积极地著书立言,开创并发扬广大了意义疗法,疗愈了无数人的精神痛楚,成为该领域的权威专家,这从另一面证明他在狱中的生命意义,体现出了他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作者总结认为,生命的意义来源于三个途径:工作、爱、克服困难的勇气。他的亲身经历无疑是从最难的第三层来诠释生命意义的。现在我们拿最容易的工作来谈意义。工作的意义很好理解:通过工作赚钱糊口,改善生活,意义明显。但是,什么工作都有意义吗?工作中的挫折也有意义吗?没了工作生命就没了意义吗?……等等,遇到诸如此类的疑惑和困境时,而造成的失眠、焦虑等痛苦,几乎人人都会遇到。因为缘由不同,情景各异,没法深入详谈。只是建议有此需求者,不妨读一读《活出生命的意义》,相信每个读者都会从书中,悟出积极地应对态度,从而采取正确的行动方法。
再举一例,现实中的急功近利,该如何对待?对此,还是引用作者的一段原话,来释然为佳:不要只想着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败。成功就像幸福一样,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种自然的产物,是一个人无意识地投身于某一伟大的事业时产生的衍生品,或者是为他人奉献时的副产品。……很长一段时间后,正是由于这种不关注,成功将降临于你。
当然,这仅仅是理论性的论述,看起来有点空洞。其效用需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来具体分析对待。这段理论就是意义疗法中的“矛盾意向法”的基础。由类似的理论而衍生出的许多意义疗法,对普通大众所遇到的许多精神上的困境,都有着积极地效用。因此,感觉该书物超所值。
最后说读后感其三的所言极是。
作者在文末所言:生命的意义在于帮助他人找到他们生命的意义。
说到人生的意义,不得不提自己对此认识的渐进过程——最初以为人生的意义体现在对社会的奉献上,后来以为还体现在对亲朋好友的情感交流上,直到读过梁晓声先生关于人生意义的文章后,才有了新的启发。人生的意义应从三个方面综合来说才显完整,即自己、他人、更多的他人。也就是自己、亲近的人、社会。
这个过程的最大例证是对《活着》一书的评论上。还记得因不满于余华先生“为了活着而活着”的主题,写过小文说其如此主题有失小说的社会意义和价值,现在看来这些文字犹如井底之蛙在谈论天之大小。
如果把现有的认识和《活出生命的意义》作者的理念结合起来,而得出的新的认识该是这样的:生命只要存在就有意义,也就是所有的人生都有意义。鉴于这样的认识,再思《活着》中的富贵的一生,就有了种别有洞天的感觉,也仿佛与余华先生的灵魂合了拍。于是便有了所言极是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