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患有佝偻病的男子在十九世纪的奥地利,他的身体畸形、丑陋,走到哪儿都不招人喜欢。
有人嘲讽他只能当修鞋匠,有人讥讽他得不到女孩的芳心。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梦想,而是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他获得了博士学位,成为了一名成功的医生,拥有了美满的家庭。
他还在心理学领域成就卓著,开创了“个体心理学”。他的名字叫做阿德勒,他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即使面对困难和挑战,也要勇敢前行,只有坚持,才能不断成长。
在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拥有被人讨厌的勇气。在2015年,日本的作家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在受到他这一思想的启发后,合作撰写了一本哲学著作《被讨厌的勇气》。
这本书以哲人与年轻人的对话形式,深入探讨了人际关系中的难题,帮助无数读者克服了害怕被人讨厌的心理障碍。
他们认为,只要一个人拥有了“被讨厌的勇气”,就能够从他人的眼光中解脱出来,走出内心的迷茫。
01害怕被人讨厌,是一个人痛苦的根源。
阿德勒说过:“追求认可只会扼杀我们的自由。因为我们不想被别人讨厌,所以选择了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这意味着我们太过在意别人对我们的评价,甚至要放弃自己的独特性和特点去迎合别人。
但是,不管我们做得多好,总会有人挑刺;不管我们怎么做,总会有人指手画脚。过度关注别人的目光只会让我们胆怯,无法自由地行动。在《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哲人分享了两个咨询者的故事。
第一位女学生,她患有“脸红恐惧症”。自从爱上一个人后,她的性格变得内向、敏感,神经紧绷。在人前,她总是不由自主地脸红,无法正常与他人交流。她一直想向他表白,可是因为这种症状一直拖延着。
她总是抱怨:“我不能和他交往,都是因为这个莫名其妙的恐惧症。”她一次次地错过与喜欢的男孩在一起的机会,饱尝爱情的煎熬。
第二位咨询者是一个年轻人,他有着成为小说家的梦想。但每当他想到被出版社拒绝、被身边人嘲笑的场景,他就难以入手构思情节。
因此,他一直没有完成任何作品,也从未参加过征文比赛。他总是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了,哪有时间写小说?结果,他一年又一年地过去,却始终没有成功,陷入了无尽的惋惜之中。
他们向哲人求助解决烦恼,然而哲人却宣称:所有的痛苦都是由他们自身所造成的。那位女学生实际上非常害怕因为被爱慕者否定或遭受失恋的伤害,因此她刻意编造了一个脸红的尴尬情境。
同样地,那位年轻人也担心自己无法获得外界的认可并面对读者的差评,因此他故意找各种理由来逃避写作。
他们就像鸵鸟一样将头深深埋在沙子中,以躲避那种异样的目光,却也因此错过了更多美好的机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生怕别人对自己有一点点不满,于是选择装作高冷,独来独往;他们不敢与他人发生冲突,只能忍受不满,顺从一切,唯恐面对失败会带来非议,于是放弃努力,放弃尝试。
莫言曾经说过:“这个世界,总有你不喜欢的人,也总有人不喜欢你。这都是很正常的。”人们的三观、认知和生活环境都不相同,所以谁也不可能被所有人喜欢。别人怎么看待你,那是别人的事情,你应该自己决定怎么生活。如果你非要把别人的想法放在自己的心上,那只会让自己徒增烦恼和负担。
02允许被人讨厌,才是通往幸福的开始。
有一句话在《被讨厌的勇气》中让很多人感触颇深:我们都想活得毫不招人嫌,然而,为了讨好每个人,八面玲珑地表现自己是不可能的。要想自由自在地生活,就必须付出代价,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
当你坚持自我、不被他人定义时,就有可能遭受外界的不解、谴责和厌恶。但是,即使你不被人喜欢,也不一定会度过难关;相反,拥有被讨厌的勇气,会让你的生活更加充实、快乐。在小说《斯通纳》中,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坚持自我的人。斯通纳来自一个农民家庭,19岁时依照父母的意愿进入农学院就读。按照父母的计划,他学成回归后将继承家族农场,并致力于其扩张。
可是,他从未对农学产生兴趣,只有文学选修课能够激起他的兴致。因此,他不顾父母的反对,停止学习农学,开始学习哲学、古代史和英国文学。毕业后,他不返回农场,而是决定继续深造,一路读到博士,并成为一名大学教师。
然而,他始终是一个平凡的人,没有得到命运的青睐。他全心全意地投入文学,热情地授课,但在学术和教学上却没有取得任何成就,甚至不受学生欢迎。
他坚定地拒绝学术造假,却遭受上司长期的打压和刁难,饱受排挤,薪资待遇极差。在退休之际,他仍是级别最低的助理教授,同事嘲笑他自作自受,父母责怪他失败。
然而,在斯通纳的眼中,能够做自己喜欢的工作,阅读自己想读的书籍,是任何金钱和地位都无法替代的自由。
看那个人,即使没有人认可他的文学,他还是坚持着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名独一无二的文学家。
真正的成功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而放弃自己的梦想,而是坚持自己的信仰并追求自己的理想。正如哲学家蒙田所说:做自己的主人,是人生中最伟大的事情。让我们放下繁琐的世俗眼光,坚定自己的信念,追求自己的梦想,成为自己人生的主角。
03委屈了自己,未必就能讨好别人。
历史学家许倬云曾经述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故事中有一位聪明伶俐、品行端正的学生,但是他却无法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欢。原因是每当有人向他提出问题时,他总是一味附和,“是是是”成了他的口头禅。
这种行为不仅压抑了他真实的想法,同时也无法给予对方有效的反馈。许倬云对此感到不满,他问这位学生:“为什么我话还没有说完,你就已经说出了’是’?”这位学生愣了一下,回答说:“我已经养成了这个习惯。”
他听了我的话后,哭笑不得地说:“你觉得你能永远讨好别人吗?你只有在说’是’的时候有一个明确的度量,否则最后你只会感到委屈,还不能讨好别人。”放弃底线,委曲求全只会导致自我贬值,被他人轻视。
我们总是以为,委屈自己,成全别人就能达到双赢的效果。但是,你越是在每个方面妥协,退让,对方就越来越得寸进尺,越来越强硬。在《被讨厌的勇气》中,一位青年向哲人诉说了自己的困惑。
他有一个比他年长三岁的哥哥,一直以来,哥哥都表现得很优秀,性格乖巧懂事,学习运动样样精通。由于此,父母对哥哥更加宠爱,总是把他们两个进行比较,嫌弃他的表现不够优秀。
他为了讨父母的欢心,不得不放弃自我,丢掉了爱好,甚至将生活中的每一个决定都交由父母做主。可是,父母并没有因此而满意,反而更加对他挑剔。
大学毕业后,父母要求他接手自家的印刷厂,让他像哥哥一样,成为一个优秀的商人。但是,他并不喜欢经商、跑业务,他想去学校图书馆当管理员。
他原以为,他的讨好会让父母理解他,但没想到,他们的指责却让他感到越来越难以接受。蔡康永曾说:“只有一味迎合别人,最终只会让自己感到举步维艰。”
总有人为了满足众人期望而放弃自我,但可惜的是,无论你怎么做,始终难以让所有人满意。
那些虚伪的奉承只会让你受到无法承受的伤害,与其去费力取悦别人,不如好好疼爱自己,过好自己的生活。
北大才女李雪琴因在《脱口秀大会》上表现出色而爆红,但却频遭负面评论,面对这些诽谤和谩骂,她从未想过退缩,仍然坚定地活跃在自己热爱的舞台上。
她毫不畏惧地反驳道:“我想告诉那些不喜欢我的人,我也不喜欢你。”人际关系是一场难解的谜题,拥有好的关系和被人喜欢是不同的事情。
即使别人不喜欢你,也不能妨碍你走好自己的路。
正如《被讨厌的勇气》的论述,我们更应关注个人生活的状态,而非他人对于自己的看法。你的人生不需要别人来买单,更不应因他人的态度而生活。
刻意讨好他人只会损害自身的尊严,而勇敢跟随内心,方能在潇洒自如中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