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第四周数学校本教研有感
第四周“数学故事汇”校本教研,共听课3节,分别是陈娟老师的《认识倒数》、朱蓉老师的《和的奇偶性》及杨蕊蕊老师的《数学推理》。听课之后,大家照例集中评课。在评课中,呈现一边倒的评价特点:一边是因为发现不了问题而满含崇拜,一边是能够发现问题而找到存在。为此,我作为最后一个发言的人,与数学组所有同伴分享这样一个观点----在团队中我们要前追后引。
此话怎讲呢?以下就从两个方面来与大家分享。
一、向前看:我们要学习追赶。
陈娟老师是金陵小学数学团队中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之一,本学期从和园校区来到仙林湖校区。9月27日下午第一次在组内执教公开课,向仙林湖校区一到六年级所有数学老师公开课堂教学。执教课题是《认识倒数》。
陈娟老师从倒数的意义引入,到根据倒数的意义判断是不是互为倒数,再到分析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关系总结归纳出寻找一个数的倒数除意义之外更为简捷的方法,最后进行倒数知识的综合应用。在综合应用这个部分,陈娟老师充分打通不同年级数学教材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感受到本课学习不是从今天才刚刚开始,意识到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各个知识前后之间都有因果关系。此环节体现出陈娟老师的教学理念----践行教学是系统工程,体现出陈娟老师的教学能力----掌握知识的前世来生,体现陈娟老师的教学行为----沟通知识的前后联系。
仙林湖校区数学团队,以工作4年以下的年轻老师为主,所以,已有六年级教学经验的老师寥寥无几。针对这样的现状,要能够对陈娟老师用心设计的教学提出问题并非易事,这属常态。
可是,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我们正好可以谈谈从陈娟老师的课堂上、设计中学习到了什么。比如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来讲,当我们已经陪学生从一年级走到四年级的时候,我们能够在教学中,像陈娟老师这样将即将学习的四年级的内容与已经学过的一、二、三年级的内容建立起相应的联系,以帮助学生将已经掌握的知识由点状变成块状,再变成网状,从而形成比较科学的、牢固的知识体系吗?
再比如,陈娟老师在这节课上的设计用大家的话来概括,那就是环环相扣。如果是我们自己上课,尽管学习内容可能不同,但是我们也能够像陈娟老师这样通过精心备课准确抓住本课知识之间的脉络,然后通过教学设计呈现出来,让坐在课堂里的每一个人,包括学生和听课教师都感受得到吗?
等等,等等。
透过陈娟老师的这节课,反观我们自己的课堂现状,我们能够看到诸多不足,这些不足就是差距,也正是我们在这个团队中需要向前学习追赶,也是可以向前学习追赶的地方。
二、向后看:我们要引领共进。
教学需要向前看看,再向后看看,专业发展,也是这样。
一直向前看,明确我们的方向,瞄准我们的目标,同时向后看,发现我们的同伴,在互帮互助中共同前进。
朱蓉是2018年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走上讲台不足1月,但是其的教学语言,其与学生交往的状态,其对课堂的把控等等都已超越刚刚工作的平均水平,对于我们更多先行出发的同伴来说,这已然是在被追赶,所以更应该有压力。
同时,朱蓉课堂上也不可避免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又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与提示价值。比如要教给学生猜想验证的思想方法,这是任何一个年级都可以组织学习的内容,但是在不同年级学习,什么会有区别,应有区别?那就是体现这个思想方法的载体或者说内容应该有所区别。而这一点不仅对于刚刚工作的“朱蓉们”需要探究,对于走在他们之前的任何一个站在讲台上传道受业解惑的同伴也都应该持续认真思考。
再比如,下午同期上课、也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另外一个小伙伴--杨蕊蕊的课堂中被大家发现并且指出的问题,对于我们其他人是不是也有借鉴意义呢?
教学设计需要基于本班学生的学情,这是一个很正确的认识,但是即便是借班上课,在几乎不了解即将面对的学情的情况下,我们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又有哪些是需要注意,并且可以注意到的呢?比如说练习设计体现层次性,是不是任何一节课,面向任何一群学生,都可以做到的?再比如说练习设计要有保底意识,即实际准备的练习数量要多于实际课堂上可能完成的数量,是不是我们可以做到的?
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向后看看,以他人课堂存在的问题来提醒自己,帮助自己有效规避类似问题,在帮助后来同伴的同时也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是不是很重要?
所以说,我们置身于这样的团队当中,要树立这样的专业发展态度----向前学习追赶+向后引领共进,以期最终在前进的过程中体会到专业发展的成就感与职业带来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