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浩艺术分享:“我妈今天出殡,求1万个赞!”毁掉孩子的其实不是抖音,而是……
艺浩艺术分享:“我妈今天出殡,求1万个赞!”毁掉孩子的其实不是抖音,而是……
我有一个家长群,里面都是一些做了家长的高中同学。忘了是哪天,其中一位家长发了一张图,并配文:“快看!直播死妈!“
我心想直播死妈是怎么播?点开一看,是这么一张图:
短短十二个字,加上了哭泣表情和心碎的图案,精心挑选了一段优美的背景音乐,等一切准备好了,对着手机镜头开始哭。
很快,效仿学习的孩子们就出现了:
这位小朋友挑选的音乐更加忧伤,值得“加分”的是,她还给自己精心挑选了一款自拍滤镜。
“妈妈火化了,求求你们给我一万个赞可以吗?”
我来给大家翻译一下这段话:
“妈妈火化了,给我一万赞,我妈妈就能复活。”
1
不光是抖音,朋友圈也是如此
诸如此类亲人去世的消息,不光是在抖音,实际上,朋友圈也有不少。
为尊重死者和神经病患,我给他们都加了马赛克。
原图上,那位去世的老人嘴巴张得很大,眼睛都还没闭上,最后视线的地方是她孙女。
而她孙女正忙着对镜头微笑,这张照片还用了美艳软件和猫咪道具,斜着身体,似乎还找了许多个角度。
想象一下,有一天你垂垂老矣,老之将至,你的孩子们拿着手机站在你床边,打扮美美的,等你死了还要拍合照发朋友圈或者抖音,甚至可能还开个直播。你会有什么感想?
“Hello大家好,今天我爷爷死了,大家给我刷个礼物吧。”
……
我一度认为这些孩子是想在网上办一场葬礼,甚至号召网友们进行网上哭丧。
我相信大多数家长都见过类似的朋友圈和qq空间,然而我们并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为什么这些孩子会自然而然地这么做?
他们这么做的目的其实很简单——为了一丁点社交关注。在他们的眼里,亲人的死亡是可以用点赞、评论来体现自我价值的一种社交资本。
他们会想,这样能体现我孝顺、善良,以及能赢得朋友的安慰。
于是,网络软件上的他们,呈现出一种诡异而病态的形势,如野草般疯狂蔓延,生长。
2
孩子在网络环境里的“乱象”
“直播”妈妈洗澡:
学成人纹身跳舞:
早恋:
“14岁早恋生下儿子:
“全网最小二胎妈妈”快手就有三、四十万次的播放量。
3
毁掉孩子的,不是抖音
很多人认为,毁掉孩子的,是抖音。
前两个月抖音在印尼遭到封锁,原因是印方发现抖音存在大量不利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不良内容。
在短短一个月内,印方就收到了2853封投诉抖音的信件;在网站
change.org上,关于请求封掉抖音的请愿就获得12.5万人的支持。
而国内社会的管束也同步发生着,可目前看来,没有什么作用和起色。
快手上还在出现新的未成年怀孕少女,抖音上依然无下限的小孩子数不胜数。
而我们的管束,只是禁止未成年人使用和删除违规视频。
该发生的还在不停发生,只是这次我们看不见了,我们看不见了,就以为没有了。
他们跟谁学的?
是我们。
是我们这些所谓的”大人“,我们正在变得浮躁,整个社会都在变得浮躁。
我们创造的这个网络环境里充斥了太多不同的价值观,有人写鸡汤文章,也有人生吃蝌蚪;有人拍博学视频,也有人做色情直播;有人想当文学家,有人为了关注度和流量什么都敢做。
我们和孩子对每件事情的认知都是不同的。
➀ 抖音上有人上传了缅怀革命人物的视频,我们的认知是愿死者安息。而孩子则会认为死亡是会被关注的,于是他们将亲人去世的内容发到网络,博取同情。
➁ 快手上有人生吃蛤蟆,我们的认知是这个人有病,我们不会做同样的事。而他们则会认为,原来吃蛤蟆会被这么多人看,会被这么多人说“666”,于是他们也学了起来。
➂ 直播里有人穿得很少、语气发嗲,我们的认知是当玩笑看,因为我们不愿意把隐私暴露给这个世界。而他们则会认为,原来这样可以赚到钱,还很容易。
➃ 微博上有人晒纹身的照片,什么青龙白虎。我们的认知是,真丑,看着就像黑社会。而他们则会认为,好酷好厉害啊我也要纹。
现在了解这个世界只需要一部手机,一个wifi。很多小孩子对手机的掌握程度甚至比爸爸妈妈还要熟练得多。
只要有一部手机,孩子可以了解任何他们想了解的东西,被成千上万乱七八糟的人影响。
并且,上任何网站都有可能弹出色情广告,对于大人来说,这些是后台工作者的经济来源,每个角落里都藏着无数商机,虽然设计的对象是成年人,但是谁能保证孩子不会看到。
于是,成千上万乱七八糟的信息,不分轻重地往孩子大脑里面猛砸。
他们的城池还没建起防御,就已经被砸成废墟了。
4
家长如何正确引导孩子?
➀ 不给孩子配手机,限制玩的时间
我家邻居是个心理学老师。大女儿7岁,小儿子4岁,都不给手机,但可以玩ipad。
我问过她怎么管孩子,她没有直说,发来一段日常视频。
视频里,两姐弟各自玩ipad,妈妈进来宣布十分钟时间到了。
姐姐满床打滚抗击:“弟弟今天玩得更多,那我也要多玩一会儿。”
弟弟撒起娇来:“姐姐不玩,我就不玩。”
朋友并没有心软,冷静地告诉姐弟俩:“弟弟可以多玩一会儿,那时因为他洗澡时表现好,爸爸给他的奖励。现在你马上关掉ipad,弟弟也关。”
两姐弟都关掉ipad,虽然嘴上嘀嘀咕咕一堆抱怨。
比尔盖茨说:在我们家,孩子13岁以前不会有手机。
为什么要等到13岁才给。这是有科学依据的,13岁的孩子,已经完成小学学业,他们的习惯、自制力和时间管理,基本上都有了规律。
父母要通过多种渠道、把控住时间,制定好规则,孩子才会不沉迷。
➁ 教会孩子懂得在社交媒体发布信息的规则
现在这个时代,是一个自媒体时代,我们没有办法完全避免孩子真的不玩手机不上网。
但是,在网络上,每个人都会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别说孩子,很多成年人都无法正确使用网络、无法甄别网络上信息的真伪。
广州中学首任校长吴颖民认为:
“这是父母的教育责任,需要让孩子懂得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发布者,所以我们发布的内容首先要遵纪守法,言行与身份相符,然后还要注意是否尊重主流价值规范,是否会给他人带来伤害。
特别是当一个账号的好友人数或关注人数达到一个公众账号的数量的时候,更需要家长监管。”
➂ 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小号”
前面我们说到,在孩子所处的文化环境中,网络社交占很大比重,孩子们通过网络交流,甚至有时候老师发作业题都用微信发。
换言之,如果封闭了孩子的网络账号,那么,她和同学也许会少了很多话题。
那么家长不妨帮助孩子申请一个安全的“小号”,在这个账号中不要过多透露未成年人的信息,只用于和熟人、同学、亲朋好友交流。
➃ 带孩子发现更多有趣的事情
很多孩子玩手机,不是因为手机好玩,而是因为没人陪他玩。
仔细想想,孩子让你陪他玩时,你是不是曾经丢个手机给他:“妈妈忙,你自己玩。”
孩子让你带他出去玩时,你是不是人在心不在,自己又在那儿刷手机、刷抖音。
有没有想过,孩子正是看着你这样,才会自觉选择玩手机,才会觉得手机特别好玩。
要让孩子不沉迷手机,很简单,做一个能高质量陪伴的家长。
你可以带孩子去学画画、学武术、学钢琴、学下棋,让孩子体会到:还有好多有趣的事情值得去做,还有好多同龄的小伙伴可以互相玩耍、互相学习。
现实世界有那么多可爱的人事,孩子见够世面,才不会沉迷上那些低俗的小视频。
我们生活的社会已经浮躁成这个样子了,家长朋友们,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