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朱良武
近来详读了导师刘恩樵公号中的几篇文章,题目是《我的青春岁月》上、中、下,文章中他回顾往事,记录的时间段主要是在二十及三十年前的事,刘老师现年六十,整整比我大二十,但刘老师笔下的字里行间记录了他的青葱岁月,读来令人真是感慨万千,文字中描述过往何尝不是我现在正面对的呢?
时代不同,只是我们彼此在生活形态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同往昔,如今互联网的大数据时代,每个人置身其中,匆促而又浮躁,令人惶惶不可终日。《我的青春岁月》中流淌出来的文字正是多年前刘老师对自身成长中的困惑和思考,其中的要点于我而言有“异曲同工之妙”,人的成长阶段本质上是相通的,例如为人师彼此都有一颗对教育热忱的心,只是成长阶段免不了会遭遇迷茫,对未来有些不知所措。“内卷”的时代,偌大的中国,优秀的人太多了,我却难以重新定位自己,故此有点惆怅,或许是“志气不足”、“战斗力不强”,时常会遭到现实的碾压。
印象中最深的一句话是,刘老师反复提及魏书生老师的一句话,只要改变了自己,就能改变他人。我从未想过要改变他人,只想好好改变自己,也只有改变了自己,才能改变当下生存的环境。置身乡村一线教学多年,总想有所反击和改变,不想一辈子沉沦于此,并不是摒弃乡村教育,如今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给予乡村教育各方面的大好政策,未来是形势大好,只是心中有不甘。因为原生态的教育,对于年轻的“教语文的男教师”来讲,理想丰满,但现实骨感,多年来躬耕这块“土地”,似乎有点悲壮之意,如不能走出去见识一下,多少会有点儿泯灭了曾经的壮志豪情,弄不好会泯然众人矣。
因此由此感想,乡村教育的历练多年,总觉得自己似乎未能真正踏入教育者的行列,自我的定位——充其量就是一名以“教育教学”为职业的人,并没有上升到“教书育人”这种较高的层次,因为身处生活环境或许尚处在基本温饱的挣扎线徘徊,多少有点“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阶段。
但人又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一方面是现实的生存,一方面又有“诗和远方”的憧憬和向往,想在一个较好的教学氛围中展示自己,不断来提升自己,试着想尝试过一种更好的教育生活。
从中梳理刘老师的文字,有一个重要的信息点,就是纵观世界有多变,认定的目标应是要付诸行动,并矢志不移朝着预定方向奋进,容不得有半点迟疑,着眼于本质工作,夯实基本功,走专业发展的道路,植根课堂教学,投身教育研究,撰写教学论文,记录课堂心得,于细微处做实做好,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核心的。
“任它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心中要有这种认可教育教学的厚重感,不断来提升自己从容的底气,底气会在一次次进步和收获中壮大,实际上这种底气因为去年获得好些张省级荣誉证书已经有所丰厚了。
然而在如今大环境中,整个人没有整块时间来读书,似乎难以静心阅读,有关这一点对语文老师提出残酷的现实,因为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如若没有阅读的输入,难免会有“产出”的窘境。碎片化的时间和学习,当然如何能真正巧妙好碎片化,不失为一种智慧。
这里有一个关键词就是要“自律”,纵使外界熙熙攘攘,但自己若能抵制浮躁,甘守寂寞,坚守底线,不迷失自我,假以时日便能在纷乱的世界中找到真我,真正来重构自我,那么或许梦想就近了 一点儿。
在个人职业发展和专业的成长的关键期,很幸运自己遇见新网师,更庆幸在“构建理想课堂中”有刘恩樵导师的引领,冥冥之中似乎看到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