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细读》读书心得

花木兰是英勇善战的“英雄”吗?——兼谈多媒体与文本分析的关系

一提到《木兰辞》的课堂导入,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利用《花木兰》的动画片来导入。这印证了这篇文章作者那句话“语文教学脱离文本是一种顽症。”自从得益于多媒体的便捷,这种顽症就有了华丽的外包装风靡全国。如果能把文本和多媒体有效结合而不丢失对文本的重视,那两相结合自然是相得益彰的,若是把心思放在了多媒体的运用上而忘却了解读文本的本来目的,那就因小失大丢了本心。

有时候多媒体的运用反而是累赘,把文本遗忘在脑后,像美国动画片里的《花木兰》一经文中老师的运用反而把文本中的花木兰与历史上真真切切的花木兰在笑声中抛之脑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读者主体和文本主体的深度同化和调节 ──在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研讨会上的讲话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孙绍振 【提要】...
    檐梦阅读 1,060评论 0 2
  • 第二章 艺术家心灵奥秘的多维透视 前言:刹那心灵颤动的审美价值 摘录:从客观对象的特征(自然景观、季节现象)方面切...
    Asexuality_0919阅读 193评论 0 1
  •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解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是一首非常经典、中学生大学生都耳熟能详的诗歌,甚至...
    Asexuality_0919阅读 301评论 1 5
  • 以《背影》为例谈方法问题 人们常常会用自己已知、常用的方法来解读文章,或者根据前人的解读总结经验来解读。文中有一句...
    Asexuality_0919阅读 137评论 0 3
  • 解读《居里夫人和一克镭》 这篇文章的作者用静态描写把对居里夫人的第一外在印象——精神基调奠定了下来,接着又结合动态...
    Asexuality_0919阅读 106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