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第一节语文课,学生依然沉浸在小别重逢后的喧嚣里,叽叽喳喳,热热闹闹。
不忍打扰,暂停讲课。
有个别会察言观色的学生,看到老师已经到班里了,却没有说话,感觉势头不对,赶紧拿手靠近嘴边“嘘”了一声。班里刹那间安静了下来。
“噢?上课啦!”有学生感觉有点意外地嘀咕了一句。
“是的,上课啦。看到同学们谈兴正浓,估计是在说过年的事吧,等会老师继续给你们留时间谈论。”
“真的?”学生一脸惊诧。
“来,每个人准备一张纸,最上面写上你的名字。按照我说的做。”
“啊?干嘛呀?”学生边准备边嘀咕。
“准备好了吧?好的,现在写好你的名字之后。下面完成第二步:在这张纸的第一行,用一个不超过四个字的词语,表达你过年的感受。”
学生很新奇的按我的要求认真地做着。
“好了,下面写一段话,或者几行诗,长短不限。刚刚的那个词就是你的题目。注意书写要认真工整,不可以乱涂乱画,否则,我们要在本学期给你加一项练字的任务。”
“啊?——”一阵惊呼。
“但是,听好要求,你的正文不许出现题目的那个词……”像是一场游戏,他们的兴奋点被瞬间引爆,但也有的学生皱起了眉头。
“可以先构思三分钟,然后再动笔。十分钟以后收上来。”我提醒大家。
这样出其不意的方式更是让他们感到很新鲜。短暂的叽叽喳喳之后就安静下来,有的学生开始奋笔疾书。
五分钟的时候,就有人喊“写完了”,十分钟左右,绝大部分都交了上来。
孩子们的“杰作”十分钟以后都来到了我的手中,他们静静地坐着,笑眯眯地看着我,等待着接下来的故事。
“好,现在六十三位同学的‘杰作’已经都在我的手中。下面,我将随机抽出某位同学的‘作品’,我来读,你来猜,也可以就这段文字给出自己的评价。”学生拭目以待。
学生很紧张,写得好的学生希望抽到自己写的,可以大显身手,在同学面前扬眉吐气,写得不好的同学,心开始提起来了,唯恐在大家面前丢丑。
第一个“作品”被抽出来了,天呐,只写了四句话:
高兴
爆竹一声比一声强
消防出最绚丽的火花
我嬉笑着,轻轻去探看
哎呀!炸住我了,好可怕
听完之后,学生笑疯了,这写得啥呀!
指名点评。
“老师,我没有听出他写的到底是什么感受?他到底想表达什么,没看出来。表述不明。”学生甲一马当先,谈了自己的看法。
“作文是来源于生活的,这位同学的作品却写‘爆竹一声比一声强’,跟我们今年禁放爆竹的实际情况不符,有点瞎编乱造的嫌疑。”学生乙也不甘示弱。
“我看这位同学写得感受应该是‘痛苦’或者‘悲催’,因为文中写到‘哎呀,炸住我了’,大过年的‘炸住了’,是不是很痛苦呀!”学生丙有理有据。
“老师,我觉得他写的自己的感受,应该是‘高兴’,不是‘痛苦’。因为‘哎呀,炸住我了’应该是孩子那种面对爆竹的喜悦与激动,并非是真的炸住了。”学生丁看法独特。
学生丁的话刚一出口,就看见写这段文字的于永琪对着学生丁频频点头,并竖起了自己的大拇指,仿佛在说“知音呀,只有你最懂我。”
于永琪起来阐述自己要表达的意思,与学生丁的表达如出一辙。确确实实,他的第一行中间写了两个字“高兴”。
下面,我要进行总结了。
“刚才于永琪同学的表达,让许多同学,都没能听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感受,说明他的表达确实不够充分,或者表达的不够清晰明了。假如这篇习作是在考场上,在阅卷老师身上肯定也会产生这样的分歧。所以,这篇习作总体来说,表达还是有点问题的,需要紧扣主题,更加明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你要表达的意思,可能更好。”
接着,又抽出了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我来读,孩子们或者猜测作者的感受,或者对文字进行点评,玩得不亦乐乎。
不知不觉间,一节课就已经走向了结束。孩子们意犹未尽,我也满心欢喜。
稍有不足的是孩子们的作文能力,还很欠缺,呈现出“我手不能写我心”的状态,心里的真实想法,总是不能用文字很好的表达出来,还需要在这方面进行加强训练。
在此,我要感谢秀莲老师,这节课完全用的是秀莲老师的创意,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