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宛青扬
反思笔记:DAY43 60/43
情绪稳定:DAY2 31/2(12/1起)
上周二孩子们停课(流感),今天上学。此刻来反思自己的很多不足,每天也有一点反思,但这几天做的太不好,还是要再再反思,深刻寻找问题,以及该怎么做。
现在12月了,孩子们差不多还有一个月就要放寒假了。今年的最后一个月,我不想由着脾气来教育孩子。第一次我记录了情绪稳定天数,从10月23日开始记录,截止11月30日,总共39天,情绪稳定21天。一半天数有情绪:发火、焦虑、咆哮等。
这个成绩不太好,但比以往要进步了很多。以前一个月大部分有情绪,特别年初疫情的时候,孩子们在家上网课,几乎每天上演“鸡飞狗跳”,我能想像那时的面孔多么狰狞、可怕,但更多也有无力的感觉。生命状态也是担心、焦虑、急躁、看到问题也没有执行力。
我不想再过这样的生活,我不想再由着脾气教育孩子。平时看了那么多的教育书籍,最终都没落实到行动。周岭的《认知觉醒》说到这句话:不发生真正改变的学习都是无效学习。
现在想来,我之前读过每本育儿书,大都浪费时间和精力,很少落实。只有那么一两本在实践。
今天12月5日,12月才过去四天,情绪稳定才有2天,又是一半一半的样子。不能这样,我要认真改变,虽然孩子们这几天都在家。但这不是借口,我要为接下来的寒假做准备,更是为接下来的每个与孩子们相处的日子做准备。
这几天常发火的事件(从早到晚):
1、睡得晚(十点左右才睡),起得晚(八九点才起)
这几天不上学,就有一种“肆无忌惮”的感觉。睡得晚,因为他们晚上在学习,有三天白天有直播课,加上上午起得晚,白天看看书、玩一玩。后面三天虽然没有课,但也是如此(就是习惯不好),晚上才写作业和复习。
这样就是恶性循环,晚睡晚起,学习效率还不高,每次学习都到中午,一个上午没了。
反思:一,与我的晚起(有很大关系。这几天我起的也晚,也是晚睡,有时早醒了,但就懒着不起来。感觉孩子不上学,我好像放假似的(大脑就想让自己睡个够)。
二、看见孩子床上玩闹,容易催和急。想着已经起晚了还不赶紧点。接下来就是说教(导致效率不高)。还有起得晚看见家里有点乱,也会莫名烦躁上情绪。
总结:其实说到底,还是没有规划,我没有执行力,也没指导好孩子该如何做。寒假里要有规划,生活作息也要有规律(即使走亲访友,也要事先有数):晚上早睡,即使有事也不能做了(很多就是拖)。刻意养成早睡习惯,养成早上和上午学习习惯。不然总是恶性循环。
2、看见孩子们在家嬉戏打闹,没有耐心
这几天只有一天有太阳,其余就是下雨。出不去,孩子们在家玩闹,玩着玩着会起冲突。这时候我没有耐心,容易发火。
反思:男孩子有无穷精力,没有户外活动,孩子们只能在家打打闹闹(我又没想着花样陪伴)。这个要接纳孩子们的“所作所为”,起冲突也是常理,是我错了把当成了“不应该”。我要多包容、有耐心处理这些。而不是发脾气。
总结:以后遇到雨天,我要想着花样和孩子们动起来,做点有趣味的运动。只要有心,地方小也只是借口。
3、看见孩子学习(作业、默写、复习)效率低,总认为孩子“磨蹭”。
每次孩子做完一个学习任务,我检查后总觉得他们做的少、做的慢。常说或吼这些负能言语:
半小时了,才弄完订正;
就写这两三页(词语)要这么长时间;
现在已经××点了,还没做好嘛!
休息这么久了,还没进入学习状态!
你干嘛呢,这么久就写这么点!
你们自己看看,一天干嘛去了,学习才那么点时间,成绩可能会好吗!
……
总之,不管孩子做的多少。在我的想法里就是不够、不满。
反思:孩子效率慢,很多也和我的坏情绪有关。这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也让孩子苦恼。特别孩子做的过程中,一个不愉快的环境是没办法专注学习的。我的状态“不静”“不容”,孩子们怎能静。
总结:孩子们不管做的怎么样,我都要情绪温和,都要先接纳这个现实,再找原因解决问题(比如慢,是不会还是其它)。孩子完成,及时正面反馈:鼓励和肯定。这样才能一点一点进步。
以上,说到底还是情绪问题。先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再慢慢实践修行。
12月争取情绪稳定的天数比上月多几天,争取到三分之一,加油!
作者简介:一枚热爱读书写作,热爱生活的全职妈妈。余生梦想:能写会读,做个优秀有趣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