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三部曲还没完整看过,机缘巧合看了《随想录》,有些感受想说说。
1、激情呐喊!这是我读《随想录》的最大感受。想象不到一个80多岁的老人,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能用不灵活的手指,靠每天写一两百字,写完近200篇的文章。这需要多大的激情和动力!说它是“呐喊”,是因为过去那段“特殊”岁月的禁锢和折磨,让他“不得不想说出心里的话”,发出最真诚的道歉,做出最诚心的忏悔!
2、说真话!这是在书里反复出现的三个字。一是反思自己和某些人在特殊岁月里“说假话”的可耻行径,二是针对和平岁月里他所见各种的“假大空”发表看法。不为溜须拍马,不为个人利益的“说真话”,真是一个弥足珍贵的优点。如果“说真话”不能完全做到,至少可以“少说假话”,或者“不说话”。
3、自我剖析。他一开始说,“我在写作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逐渐认识自己。为了认识自己才不得不解剖自己。”后来,又“为了净化心灵,不让内部留下肮脏的东西,我不得不挖掉心上的垃圾,不使它们污染空气。”巴金年轻时在法国留学,深受卢梭《忏悔录》的影响。曾经流亡法国的俄国作家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也让他获益匪浅。所以巴金写了他自己的“忏悔录”,取名为《随想录》。一个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大方地展露自己的缺点,弱点,甚至污点,需要足够的勇气与坦诚。但我认为,这不是什么丑事。作家也是人,是人都有人性的弱点,去剖析自己,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他后来还说,“我写作一生,只想摒弃一切谎言,做到言行一致。可是一直到今天我还不曾达到这个目标,我还不是一个言行一致的人。”这又是何等的谦逊与坦诚啊!
4、谦逊。我感觉巴金是一个十分谦逊的人。我想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就的人大概都具备这个优点。他多次提及自己不是“文学家”,也不是什么“作家”,顶多算个“写家”。这个“写家”的称呼老舍也用过。他坦承自己“从来没有得到专门的文学训练”,只是年少时读过各种小说各种文学作品,自己想试着写一写,就开始了写作之路。对读者他“自觉亏欠”,因为读者养活了他。另外,针对“知识分子”这一称呼,既不能像在“特殊”年月里把他们踩在脚下,也不必在和平年代把他们“捧在天上”,特别是“知识分子”自己不能自视甚高。因为,社会进步不主要“依耐于文学”,更需要脚踏实地的物质文明建设。所以,“知识分子”也好,“作家”也罢,跟工人农民一样,都是在建设自己的国家。当然,“作家”在引导读者思想的积极进步上有着特殊的使命。
这四点,对我这样的普通人何尝不是大的课题?拥有持续的内在动力,做想做之事;敢于直面内心说真话,言行一致,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保持谦逊,自我反思和剖析,仍要继续。还来得及吧,毕竟我才过了大师一半的人生。
ps.每每读到关于那段特殊年月的文字,都觉得很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