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上完课后,全脑班的小叶子(化名)拿了我们的一个弹弹球,想借回去玩,他妈妈说不可以,没经过老师同意不可以随便拿的,要先去问老师。因为之前小叶子借小沙漏回去玩时,第二周忘记带回来了,到第三周才还回来的,妈妈担心小叶子会再次忘记,所以就提出拿他的小恐龙玩具跟老师的弹弹球交换玩一个星期。这个恐龙玩具是小叶子最喜欢的一个玩具,他非常不舍得换,想要自己的玩具,也想要老师的弹弹球,怎么说都不愿意松口说换,或者不要弹弹球。
我看到的时候,已经沟通了好一会儿了,妈妈坚持不能把两样都带回家,一直不停地说不行、不可以、你不能这样等等,不断地用否定的话语,企图来说服这个不到5岁的小叶子要讲道理。小叶子也一直在自己的世界当中,不管你大人说什么都好,我都听不进去,只知道要把两个玩具都带回家。(换成流行的说法就是:你讲得都对、都好,但我就是不想听、不想做。)
我看到他们这样沟通肯定是没结果的,到后面不是大人妥协、破坏自己订下的规则,就是把孩子训哭了离开。这时候,我就去拉着小叶子的手,跟他说:想玩这个弹弹球吗?我们去阳台玩,等下教你怎么玩弹弹球。随后我们去了阳台,一起玩了弹弹球和小恐龙,玩了四五分钟后,看到他已经转换成快乐的情绪了,就开始引导他选择玩具,以下是我们的对话️。
“小叶子,你觉得这两个玩具好玩吗?”
“好玩。”
“更喜欢玩哪个玩具?”
“弹弹球。”(开心的回答)
“想把哪个带回家?”
“弹弹球。”(想了一下下)
“嗯,我也想玩小恐龙,请问可以把你的小恐龙借我玩一下吗?”
“好。”(语气很肯定)
最后小叶子把小恐龙借给我,开心地拿着弹弹球回去了。现在回想这个过程,我首先做的是转移他当下的情绪(带到阳台玩玩具),然后用正面的词语去引导他(喜欢哪个),最后提出我的要求,尊重孩子(我也想,请问…可以吗?)。
我们教育孩子,都是希望孩子做更好的自己,但是很多时候会用错了方法,比如想让孩子遵守规则,就算我们用一百种方法和言语很严肃地告诉孩子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孩子们其实是不会听的,不但不听还经常对着干。换一种轻松的方法,跟孩子说“如果你要……,怎么样做才可以……”。遇到孩子无理取闹时,妈妈温柔地坚持,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爱和坚持,规则不能破,不是因为大人的权威或者害怕恐惧才暂时地屈服。
尊重孩子,从爱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