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小森林》其实有两部,分为夏秋篇和冬春篇。主演是桥本爱,从戏份来说,她是绝对的主演,不存在男主角、男配角、女配角。选桥本爱作为主角,无疑是正确而且是加分,因为桥本爱个人气质很符合这部电影的基调,虽然有粉丝调侃她为桥本汉子。
《小森林》算是治愈系的美食电影。日本的影视很喜欢美食题材,常常综艺、人物访谈播着播着就成了美食节目。比较有名的美食电视剧有《孤独的美食家》、《深夜食堂》,甚至还有黑道人物的美食电视剧,此外美食动漫、美食记录片那更是数不胜数。中国的美食意识也在开始觉醒,像是“吃货”一词流行,《舌尖上的中国》的热度到今天一直不减,都可以作为佐证。
但此电影和一般的美食影视有很大的不同。一般的美食影视会不遗余力地渲染食材的珍贵,到了主人公品尝美食时更是到夸张的地步,脸皮扭曲成菊花,嘴里的惊叹犹如说相声的。总而言之,就是动用影视视听的一切手段勾起你的食欲。
但此电影并不勾引你的食欲。整部电影的主线就是女主角根据季节的变迁,用当地的当季食材做美食。观众看着主角品尝美食,关注点并不在美食,而是体会季节的变化,主角内心的变化上。一般的美食影视是派对,热热闹闹,大家一起来分享美食;而本部电影则是独自品尝美食,当银幕里女主角品尝美食时,银幕外的观众身体也松弛下来,心也得安慰。如果说别的美食影视关键词是:动、向外;那《小森林》则为:静,向内。
从技术层面上讲,一般的美食影视会大量采用特写镜头、慢动作,色彩是暖色调,高饱和。纵观《小森林》,在表现美食时始终保持和电影一样的基调、色调,没有给美食开小灶,很是节制和勇气。
从结构上讲,《小森林》属于散文,并不是故事型。电影没有普通电影的完整故事情节,强烈的戏剧冲突。有的是女主角在乡下的日常生活,季节变迁,还有美食。不要说戏剧冲突,连人物也是极少,少到女主角快成独角戏了。有点像现在小说的潮流:情节弱化,意识加强。
虽说此电影散文化,但散文讲究形散神不散。若电影从里到外都散文化,就是日常直播,不是电影。电影里有两条线把松散的故事串接起来,明暗两条线,互为表里。
明线,时间线。从电影的片面就可以看出来,电影从夏—秋—东—春这条季节时间线前进,根据季节,女主角的穿着、农活都有变化,重要的是美食也是符合季节。比如,夏季,女主角是穿短袖,满头大汗地在田地拔杂草,她所选的美食是自制农家酒。
暗线,女主角的内心变化。女主角为什么从乡村去往城市,然后躲回家乡疗伤,之后又回城市,最后再回村里。这是因为女主的内心变化所导致的,归结起来就是:受伤、迷茫——回小森林——挣扎、疗伤、恢复勇气——回城市——不再迷茫——回小森林。
类似《小森林》这种风格的电影会被称为小清新,沉浸于女主角这种生活叫小确幸。不管是小清新还是小确幸,都在国内大都市兴起,类似二次元。在国内主流意识形态是对小清新、小确幸有所批评的,认为不够正能量和积极向上。但要我说国内的和日本的“小清新、小确幸”完全不是一码事。日本式的小清新是由于日本经济高度发达、社会高度文明,接着长达几十年的经济停滞,所以产生了小确幸,是属于饱暖思淫欲,是家道中落但底子仍然能压死骆驼。中国式小清新是经济有了一定的发达,对生活质量、审美有了较高的要求所产生。但是社会变化剧烈,向上阶层爬犹如过唐僧取经,坠落下流阶层比跳楼还快,选择权不在手中,人没有把握生活的力量,缺乏安全感,所以躲进“小确幸”里,希望能对自己家的一亩三分地有掌握力,属于逼不得已、听由天命。
作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下过农田的人还是要对读者提醒一下的,不然夜里睡不踏实。不了解西方农村的耕作方式,但就国内的农村来说绝不是《小森林》或者很多作家所描绘的那样美好。单就农活来说,当农忙时,干农活的人不像人,而像牲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