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三

圣人之于声色滋味也,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捐之。此全性之道也。故圣人之制万物也,全其天也,天全则神全矣。神全之人,不虑而通,不谋而当,精照无外,志凝宇宙,德若天地然。清清而能久,则明明而能久,则虚虚,则道全而居之。


德者,得身也,身全之谓德。神不淫于外,则身全。所谓自得者,全其身者也;全其身,则与道为一矣。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为之欲之,则德无舍,则不全。思之用之,则德不固,则无功;是故得道已定,非以一时之变化,而定吾所以自得也。吾所谓得者,以性命之情处其所安也。夫性命者,与形俱出其宗,形备而性命成,性命成而好憎生矣。天地之永,形神气志,各居其宜,以随天地之所为。


有形者生于无形,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神之始也,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累,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明极则变,变则辟道。九者,易之数终,九变者,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


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故天职生覆,地职形载,圣职教化,物职所宜。然则天有所短,地有所长,圣有所否,物有所通。生覆者不能形载,形载者不能教化,教化者不能违所宜,宜定者不出所位。故天地之道,非阴则阳;圣人之教,非仁则义;万物之宜,非柔则刚:此皆随所宜而不能出所位者也。


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属天清而散,属地浊而聚。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归也,归其真宅。然精神入其门,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焉。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休焉。人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惫,未知老之佚;知死之恶,未知死之息也。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


人生大化有四:婴孩也,少壮也,老耄也,死亡也。其在婴孩,气专志一,和之至也;物不伤焉,德莫加焉。其在少壮,则血气飘溢,欲虑充起;物所攻焉,德故衰焉。其在老耄,则欲虑柔焉;体将休焉,物莫先焉;虽未及婴孩之全,方于少壮,闲矣。其在死亡也,则之于息焉,反其极矣。


有生之气,有形之状,尽幻也。造化之所始,阴阳之所变者,谓之生,谓之死。穷数达变,因形移易者,谓之化,谓之幻。造物者其巧妙,其功深,固难穷难终。因形者其巧显,其功浅,故随起随灭。知幻化之不异生死也,始可与学幻矣。吾与汝亦幻也,奚须学哉?


子之学也,三年之后,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五年之后,心更念是非,口更言利害,七年之后,从心之所念,更无是非;从口之所言,更无利害,九年之后,横心之所念,横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外内进矣。心凝形释,骨肉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心之所念,言之所藏。如斯而已。则理无所隐矣。


子之好游。人之游也,观其所见;我之游也,观其所变。游乎游乎!未有能辨其游者。然凡所见,亦恒见其变。玩彼物之无故,不知我亦无故。务外游,不知务内观。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取足于身,游之至也;求备于物,游之不至也。游于至乐得乎至美谓之至人。


夫道者,用视听形智以求之,弗当矣。亦非有心者所能得远,亦非无心者所能得近。唯默而得之而性成之者得之。知而亡情,能而不为,真知真能也。发无知,何能情?发不能,何能为?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 为而无不为也。其诸相顿离,纤尘不染,心源自在,顿超彼岸,决定无生者哉!明心体道之士,身不能累其性,境不能乱其真,心若明境,鉴而不纳,随机应物,和而不唱,故能胜物而无伤也。此所谓无上至真之妙道也。


古之人,天而不人。小夫之知,不离苞苴竿牍,敝精神乎蹇浅,而 欲兼济道物,太一形虚。若是者,迷惑于宇宙,形累不知太初。彼至 人者,归精神于无始,知九窍四肢之宜,而游乎精神之和。有精而不使,有神而不用,内保湛然,外无役用。其静无体,存而若亡,生而若死,出入无间,役使鬼神,是精神之所能登假于道者也。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悠然而往,悠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精存于目,即其视明;存于耳,即其听聪;留于口,即其言当;集于心,即其虑通。神明藏于无形,精气反于真,目明而不以视,耳聪而不以听,口当而不以言,心条通而不以思虑,委而不为,知而不矜,直性命之情,而知故不得害。


所谓为善者,静而无为,适情辞余,无所诱惑,循性保真,无变于已,故曰为善也。苦心劳形则危其真,其分于道也。谨修而身,慎守其真,还以物与人,则无所累矣。今不修之身而求之人,不亦外乎!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天地者, 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形精不亏,是谓能移。精而又 精,反以相天。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神者生之本,形者生之末。致本则形全而合道,重末则形逝而归土。养神,以清虚为本也。其次养形,以嗜欲为本也。神清意平,百节皆宁,养生之本也。肥肌肤,充腹肠,供嗜欲,养生之末也。道所以安神,物所以养性。性者,内也。物者,外也。以内性求外物,至而应其性,以为性之常然。故有道者能遗物反己。反己者,见本性之衷欲,即万类都息也。有以自鉴,则不失物之情;无以自鉴,则动而惑营。


神者,鼻之所以息,耳之所以听,以其无用者为用矣,物莫不因其所有而用其所无。人之生也,皆缘妄情而有其身。有其身则有患;夫欲免夫患者,莫若体夫至道;欲体夫至道,莫若明夫本心。故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人能察心观性,则圆明之体自现,无为之用自成。


凡学者,能明于天人之分,通于治乱之本,澄心清意以存之,见其终始,反于虚无,可谓达矣。人之生也,精神为本,形体为末。法生于义,义生于众适。众适合乎人心,此治之要也。法非从天下也,非从地出也,发乎人间,反己自正。诚达其本,不乱于未。知其要,不惑于疑;有诸己,不非于人;无诸己,不责于所立。


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 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 。以其不遍,一曲之士也。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自以为方。然则我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内直者,与天为徒。与天为徒者,知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而独以己言蕲乎而人善之,蕲乎而人不善之邪?外曲者,与人之为徒也,人皆为之,吾慎为之。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其言虽教,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虽直而不病,是能备于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 之全,称神明之容。


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 ,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禁攻寝兵为外,以情欲寡浅为内。其小 大精粗,其行适至是而止。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 !


于物无择,与之俱往,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 可。选则不遍,教则不至,道则无遗者矣。是故慎到弃知 去己,而缘不得已。


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人皆取先,己独取后 ,人皆取实,己独取虚,老子为是。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 以与世俗处。彼其充实,不可以已。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 友,庄周也。


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辨者,辨其所不 能辨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知者,知止其所不欲知也。至矣!故圣人与时变而不化,从物而不移,贵在于我而不失于变,且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夫孰 足以患心!能正能静,然后能定。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肢坚固,可以为精舍。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精,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


物之动性,若神之不守也,积习渐靡于物之微者也,其入人而不知,习则常然若性,不可不察也。故至人之学也,欲以反性於无,游心於虚;死生无变於己,利害不经於心。所以原人之所由生,审死生之分,节 动静之机,以反其性命之宗,所以使人爱养其精神,抚静其魂魄,不以物易己, 紧守虚无之宅者也。


循性而行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清静之治者,和顺以寂寞,质真而素朴,闲静而不躁。在内而合乎道,出外而同乎义,其言略而循理,其行悦而顺情,其心和而不伪,其事素而不饰。通体乎天地,同精乎阴阳,一和乎四时,明朗乎日月,与道化者为人。此清静素朴同乎天而合乎道,谓真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