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2分钟 听懂《黄帝内经》的智慧 施宣赫老师分享《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上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解读:阴阳的基本概念与天地人对应关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黄帝内经》中阐释阴阳学说的纲领性篇章,“应象”即“阴阳与天地万物相应之象”。本章作为开篇,先确立阴阳的基本属性,再构建天地自然与人体的阴阳对应框架。以下以施宣赫老师的视角,拆解核心原文,帮你建立中医阴阳理论的基础认知。

原文:“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这句话是对阴阳地位的最高概括,堪称中医阴阳理论的“总纲”。它明确了阴阳是“天地之道”——宇宙运行的根本规律;是“万物之纲纪”——分类万物的总依据;是“变化之父母”——万物生长变化的根源;是“生杀之本始”——生命生与灭的起点;是“神明之府”——一切智慧与能量的所在。而“治病必求于本”,这里的“本”就是阴阳,说明无论诊断还是治疗,都要从阴阳平衡入手。

对普通人来说,理解这句话就能抓住养生的核心:身体出现问题,本质是阴阳失衡。比如上火是阳盛、怕冷是阳虚,调理时不用纠结于具体症状,先判断阴阳偏向,再通过作息、饮食调整平衡,这就是“求本”的养生思维。

原文:“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这段阐释了天地阴阳的特性与相互关系:阳气积聚形成天,阴气积聚形成地;阴气主沉静,阳气主躁动;阳气主导生发,阴气主导成长,阳气主导肃杀,阴气主导收藏——这是阴阳在自然中的“生杀藏长”规律。“阳化气,阴成形”是关键:阳气能将物质转化为能量(化气),阴气能将能量凝聚为物质(成形),比如食物经阳气运化变成气血(化气),气血经阴气凝聚变成肌肉骨骼(成形)。

同时还指出阴阳的“转化”与“失衡”:寒到极致会生热,热到极致会生寒(如高烧后怕冷);寒气易产生浊物(如痰湿),热气易产生清气(如津液)。若清气本应上升却滞留在下,会导致飧泄(拉肚子);浊气本应下降却停留在上,会导致䐜胀(胃胀),这些都是“阴阳反作”引发的疾病。生活中,吃太多生冷食物(伤阳)导致腹泻,就是“清气在下”的典型例子。

原文:“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

这里用“天地云雨”的循环比喻人体阴阳的运行:清阳上升为天,浊阴下降为地,地气上升成云,天气下降成雨,雨来自地气,云来自天气——这是天地阴阳的升降循环。人体也是如此:清阳(轻清的阳气)向上走,从五官七窍排出(如呼吸、汗液);浊阴(重浊的阴气)向下走,从二便排出;清阳向外发散到皮肤腠理(守护体表),浊阴向内汇聚到五脏(滋养脏腑);清阳充实四肢(让肢体有力),浊阴归于六腑(参与消化排泄)。

这种“升降出入”是人体阴阳运行的关键。比如久坐不动会导致清阳无法实四肢,出现手脚无力;熬夜耗阳会让清阳不能发腠理,易受外邪侵袭,这些都是阴阳运行不畅的问题。养生就要顺应这种“清升浊降”,比如多散步助清阳上升,少吃油腻助浊阴下降。

核心总结

本章作为《阴阳应象大论》的开篇,核心是建立“阴阳为万物根本”的认知:从天地阴阳的特性、转化规律,到人体阴阳的升降运行,层层递进说明“阴阳平衡是健康前提”。养生的本质就是维护阴阳的“升降出入”与“动态平衡”——顺应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的规律,避免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的转化,确保清阳上升、浊阴下降,这样身体自然能维持健康状态。

下期预告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解读:第二章 阴阳与脏腑、情志的关联及调护方法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