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山东曲阜,孔子除地为坛,环植为杏,名日杏坛。
孔子于杏坛收徒讲学,“游于缁帷之林,休坐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虽然只有“庙屋三间”,却收徒三千,蔚然成风。
一天,几位弟子在门前打扫卫生,口里还念念有词地背诵着老师的教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一位头戴绿色纶巾,身穿绿色深衣的男子路过,不禁打趣道,“小朋友们,你们这么好学,我向你们请教一个问题可好?”
弟子们都拍手说,好鸭!好鸭!好滴鸭!
“一年有几季?”
“当然是四季了!”弟子们异口同声回答。
“No,No,No!You answered wrong!”绿先生说,“一年有三季!”
“不可能,不可能,”大家七嘴八舌反对,“一年春夏秋冬,幼儿园小朋友都知道,怎么会错?”
双方争执不下,绿先生就说,“那么,我们请教一下孔先生吧,要是我输了,我向你们磕三个响头,要是你们输了,你们向我磕三个响头,如何?”
“No problem!没问题没问题!”弟子们自然不放过这个开心胜利的机会。
恰巧这个时候孔子从学堂里走了出来,并给出了答案——一年有三季。
弟子们只好兑现承诺,一起给绿先生磕了三个响头。
看着绿先生也洋洋得意滴走远了,弟子们问道,“一年明明有春夏秋冬四季,老师为什么说他是对的呢?”
“你们看,那人一身绿,就是个属蚂蚱的。蚂蚱命都很短,春天生长,到了秋末就死了,永远看不到冬季,所以它们一年只有三季。” 孔子说,“夏虫不可以语冰,我们说话要看对象,对人说人话,对鬼说鬼话,对蚂蚱,也只能说蚂蚱话。如果不知道这一点,非要争执下去,永远没办法说清楚。”
“我们给他磕三个响头,亏大了!”
孔子说,“对这种一生只看到三个季度的人来说,送他一程又如何?”
弟子们这才释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