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高度关注如何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作为家庭教育关键环节的家长一环够不够强。
家长的格局决定孩子的未来,可如何提升家长的格局又不是一时三刻的事。每一个家长都是从第一次开始的,成为家长的那一刻,家长与孩子是一样的,对未来的一切都是现学现用的。
要想在家长这个身份上做的够好够强,就要不停地学习,以小学生的心态终身学习,陪孩子一起成长。
今天继续分享由陈鹤琴编写的《家庭教育》(此书由陶行知作序推荐,是一本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家教经典),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小孩子怎样学习待人接物的原则05——我们应当教小孩子对待长者有礼貌。
要小孩子对长者有礼貌,做父母的自己对待长者须先要有礼貌。如你自己待父母好,那么小孩子对待你也会好的。古语所谓己正而后能正人,就是这个意思。
应当叫小孩子尊敬长者。一鸣两岁3个月时候,有一天坐在小凳子上,他祖母在他旁边站着。我就立刻对他说:“拿把椅子来给祖母坐。”他立刻就去拿了一把椅子给他祖母坐。这里固然给他练习动作,而且也是教他尊敬长辈的意思。
小孩子是最爱面子的。如果做父母的当着他长辈的面前,逼他对于长者有礼貌,那他因为失脱面子,就不高兴去做了。他即使怕父母不得已去做,心里也是不高兴的。所以做父母的最好在小孩子耳朵旁边,轻轻地叫他致礼,那他因为可以得到敬重长辈的称誉,就很高兴去致礼的。
如果小孩子因为怕羞不肯去做,那么做父母的应当用方法去暗示他。如自己对着友人或长辈施行种种礼貌,或称赞长辈的孩子,这样一来,他以后慢慢就不会怕羞了。
无论什么人对待长者都应当有礼貌。要小孩子对待长者有礼貌,他们小的时候,做父母的就要留心教他们。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是很注重礼节的。礼是曲礼三千,仪礼三千,仲尼教他的学生,尤注重在礼节上。我们读一部《论语》和《孝经》,差不多一半是说礼节的。仲尼以后的大儒,大概都很喜欢说礼的。但是他们口里虽说怎样礼节,怎样教人,而教的方法不十分好,所以到后来有礼与无礼等,“礼云,礼云”不过是具文罢了。其中或者有几个驯良的子弟,听他们父母或先生的话以礼貌对待长辈,但是大概是不愿意的,是不得已的。所以礼节就成为束缚自由的东西,慢慢儿惹人讨厌了。我们要矫正这种弊病,做父母的或先生,应当用以上的种种方法去教育小孩子,使小孩子很高兴以礼遇长者,而不以礼为讨厌了。我们中国现在社会上,教小孩子有礼貌的方法,弊病是逼他们去做。倘使他们不以礼待长辈,那么做父母的就当着客人面前责骂他,如骂他们“饭桶”、“废物”等等,小孩子因被骂而恼羞成怒,以后更不喜欢礼遇长辈了。有几个小孩子本来是很有礼节的,后来因为一不当心受他们父母的责骂,就从此对待长者没有礼貌了。推想做父母的也是要他的小孩子好,所以这样责骂他,谁知道小孩反更加不好了。又有许多人是不去教小孩子,所以到后来小孩子一见了长辈,就缩头缩脑地躲着,或者当着长辈连大气也不敢出。这种情形是普通社会上所常见的。推其原因是从小的时候,做父母的没有教他的缘故。还有许多做父母的或先生自己对父母没有礼貌或对友人不致礼,而责他们小孩子对他自己要有礼貌,对他的朋友致敬意。结果,他们的小孩子非但不敬父母,而且要轻视父母了。
原来,一直以为现在才有的状况以前也有。原因分析的清晰明了,这一点深有体会。
小的时候,每当父母、长辈要求我与客人打招呼的时候,都要在前面加上一句:打打招呼不羞的。弄得我只能扯着大人的衣角往后躲。这时候,他们又会说:你看这就跟羞姑儿似的,以后不能这样了啊!
不知道是性格原因还是培养方式不适,反正我是好长时间不敢与不熟的人说话的,也因此愈加的羞怯与不敢见人。
前些天,参加孩子家长会,一位家长的表现就比较亮眼。看到班主任没凳子坐,马上拿了一把让孩子给老师送过去。不成想,他拿的是一位腿受伤的孩子的凳子。于是立马取消了行动,并向那位同学道歉。在随后的家长发言中,很自然的提了事件经过,并再次向那位同学表示歉意。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平和、真诚又不失礼貌,让人如沐春风!这样的教育没有教的言语,但它就是恰如其分的教了啊!
仔细想想,不是孩子不愿意学,是我们不会教啊!
以终身学习的心态与身体力行的努力陪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