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6月7日,烈日当空,炙烤大地。
大地积蓄热能,亦开始反击,毫不吝啬地向空中输送热量。可怜天地之间的生灵,在这天地大熔炉中,被当成烤串,快被烤冒烟了。
不,是真的冒烟了。
原本蔚蓝的天空,被灰白烟雾覆盖,薄薄的一层,三柱燃烧的香赫然立于天地间,被一双手举至齐眉。
这双手的主人,是一位中年妇人,她眼帘微垂,一脸虔诚,口中念念有词,然后朝天三拜,跪了下去,将三柱香插入香炉中,才仿佛松了一口气。
她不是一个人,四周还有数十位男男女女,散落在不远处,朝着同样的方向,做着同样的事。地面上摆满了各式香炉、香烛、水果,甚至是,纸钱。
这一幕,与古时“祈福降雨”何其相似。
我耳边没来由响起一句话:“天下大旱,耕地干裂,赤地千里,颗粒无收,朕将自焚,以答天谴。”
古人每遇无法解释、解决之事,总会求助于神灵。但此事此景出现在2021年,着实让我瞠目结舌,瘆得慌。
这一日是全国高考日,家长们在考场外,对着校门口烧香拜佛,望子女成龙成凤。
动机和情绪,都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行为却反映出,这个时代的父母们无处安放的育儿焦虑感。
这种焦虑感,是谁造成的?
培养出硅谷三女杰的“硅谷教母”埃丝特·沃西基,在其书《硅谷超级家长课》中说,始作俑者是我们自己。
二
这让我想起,最近接触的网络流行词——鸡娃。
百度百科给出解释,它指的是父母给孩子“打鸡血”,为了孩子能读好书、考出好成绩,不断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让孩子去拼搏的行为。
还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相关词,比如:
青蛙:指普通孩子,也叫普娃。
牛蛙:指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非常优秀的学生。种类也很多,例如数学比较好的叫奥牛,能看英文原版著作的叫英牛,两项兼具的叫英奥混血牛。
素鸡:鸡血级别的素质教育,比如钢琴、围棋、画画等各种才艺情商活动统统包含,还有延伸到马术、击剑、花样滑冰、冰球等更一对一的课程。
——百度百科
鸡娃,是近几年北上广深家长们流行的一种教育方式,培训班、辅导班能报几个是几个,孩子每天的课业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满满当当。考个98分,在家长口中都变成:“我家孩子的成绩不太好……”
而与之相对的,是放养型的教育方式,我大概是属于偏放养型选手。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就自己走路上学、放学,自己做作业。家长陪写作业?不存在的,大概是因为我父母也不会,有限的知识储备,也都早还给老师了。
如果遇到作业不会做,怎么办?
记得第一次写作文,一脸懵逼,跑去问我爸,这玩意儿该怎么写,我爸神情自若地从抽屉里拿出几本书,名字已记不清,大概是“小学生写作指南”、“写作素材大全”之类的,对我说:“拿去,自己看着办。”
从那时起我就知道,学业上的事,是指望不上父母了,尤其是在外地宿读的整个中学和大学时代,一切都得靠自己想办法。
这反倒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我后来的所学所为,几乎全部源于自己的意愿和热爱。
小学五年级到同学家玩,看到一本《西游记》,借读之后,对文学类作品的兴趣一发不可收拾,把家里的文学作品看了个遍。最喜欢那本缺了封面的《书剑恩仇录》,于是在中学时期看完了金庸、古龙。
初中对历史课不感兴趣,唯独对书中介绍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作者和作品感兴趣,于是将学校图书馆所有的外国文学名著借读了一遍。
我还喜欢吉他,一天能玩10个小时不倦怠;踢球能踢到晚上11点,被保安勒令回宿舍睡觉;跟室友翻爬校门,去网吧通宵玩游戏……
在兴趣的海洋里,全身心投入,没人管呀,这日子简直乐逍遥。按理说,我大概率会变成一个坏孩子,无法无天。
然而,并没有。
我没有早恋、不乱花钱、不随意旷课、对老师和同学有礼、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一本、对世界充满善意……(打住,再说下去估计要被打)
作为偏放养型选手,我很早就学会对自己行为负责,我在读《硅谷超级家长课》这本书中,最喜欢两句话,其中之一便是:“TRICK的终极目标是在一个负责任的世界里创造出负责任的人。”
三
初为人父,我所秉承之育儿理念,无非是教孩子做一个自我负责的人罢了。
读完此书后,很自然地接受了作者贯穿全书的TRICK教育理念,那是既不鸡娃,也不是完全放纵的5种基本价值观:信任、尊重、独立、合作、善意,因为我就是这样长大的。
我常常为身边家长们的焦虑,而感到困惑:“教养孩子,很难吗?”
在《硅谷超级家长课》线下拆书活动,我也问过这个问题,回答基本一致:“难!”
我接着问:“难在哪里?”
“不吃饭!”
“不做作业!”
“不听话!”
“不按时睡觉!”
……
我说:“孩子多简单呀,难的是你自己、你家人,和外部环境的阻力。”
社会很单纯,复杂的是人,是你要的太多。
我相信一定会有人跳出来反驳:“我之所以这么拼命地鸡娃,只不过是想让孩子在内卷严重的社会中,做一个不那么底层的普通人罢了,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孩子好,这样的要求过分吗?”
这句话显得如此正当、理直气壮,以致于许多人,将其当成“鸡娃”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却无视他们对孩子天性的压抑、童年快乐的扼杀。
近期热播剧《小舍得》中,颜子悠就是“鸡娃”本娃,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成绩好、懂礼貌,总被家长当成炫耀的工具。
但孩子终究是个人,在一次班会上,小子悠终于崩溃大哭,说了这样一番话:
“我觉得,我妈妈爱的不是我,是考满分的我。你每次都说你是为了我好,但其实都是为了你自己的面子。你从来不管我开不开心,愿不愿意。妈妈,我觉得你从来都没有想过让我高兴。你每天看到我没有读书写作业,你就难受。你每看到我闲一小会儿,就想让我多背几个单词,多写几张卷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怎么就那么难呢?”
这段话扯下了多少人的遮羞布?
或许在教养的最初,我们最该问自己的问题是:“我为什么教养孩子?我的目的是什么?我期待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是这样的人吗?”
诗人纪伯伦曾写道:
你的儿女并非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自身憧憬的儿女。
他们借你而生,却并非自你而来。
他们虽然在你身边,却不为你所有。
我始终认为,人生不是一场竞赛,而是一场体验。重拾TRICK的5种基本价值观(信任、尊重、独立、合作、善意),“像对待成人一样对待孩子吧”,这是我最喜欢的第二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