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美琴
怀着期待的心情参加第六届全国乡村儿童阅读论坛,因为是行业的盛会,也想看一下这几年行业的变化。因为文宾没空去,就顶替文宾做了一个分享《以阅读为支点的乡村教师成长共同体的建构》。准备这一期的分享,很紧张,很怕自己的分享不到位,PPT做了好久,依然是土土的。幸好一位朋友安慰“内容比形式重要”“真诚坦率分享就好”,因此放下了不少的焦虑,登上了那个分享台。
公益全职了几年,在乡村行走,一直想去触摸乡村阅读课堂的脉搏。到底乡村老师的阅读课堂是怎样的,什么是乡村老师阅读推广的难点之所在?如何才能让老师们把书读起来,成为一个热情的阅读者?对于乡村的阅读推广,老师们面临着重重的应试压力,公益机构到底可以做什么?带着这些疑问,也在乡村课堂里穿梭。因此想着能否把这些问题在大会上抛出来。鼓起了勇气,抛了出来,一石激起千层浪,果然这些问题成了会场的交锋问题。
公益机构推广的阅读教学和学校教材教学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公益机构的阅读推广要不要介入教材教学的研究?
如何才能避免语文教学和阅读教学两张皮?
尤其是第三个问题,如何才能避免语文教学和阅读教学两张皮?因为这是乡村老师最常提的问题。在当前有应试没有阅读的环境下,老师很担心的做阅读是否能保证成绩。预感抛出来,有可能会遭批,但想想论坛本来就应该让重要的议题进行讨论,果然群里面就有了激烈的讨论。搬出了救兵,邀请徐冬梅老师来回应。
徐冬梅老师说首先,我们应该以最大的诚意致敬乡村老师,他们很不容易。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底层引擎,我们要真实地和老师们在一起,陪伴老师们在教师教学和阅读中真实遇到的问题,慢慢地往前走。
徐冬梅老师说“我身边的一位老师说,推广阅读是为了教好教材。而且她很坚定。很多老师也是这样。这个观念的形成,有现实因素。但改变,也要有很大努力。尽管这点,在我们看来,是很容易认知到的基本点”。“有些机构从学科阅读切入。无论是语文,数学,英语,只做单纯的学科阅读,不着眼于人(师生,阅读素养和精神发展)的成长和价值,肯定都是不够的。”
语文教学不应该只是教教材。教教材,做教辅是中国特色,其实只是对最低标准的落实。亲近母语希望能够为中国的小学的教师、儿童和家长提供优质的儿童阅读和母语学习产品和服务。打造成为一个阅读的超市,提供儿童的诵读、统编教材、主题阅读、图画书、整本书、二十四节气等课程。而这里跟教材有关的也只有《新编语文全阅读》,统编教材教学与课内外整合。而更多的是与教材无关,为孩子提供更广阔、更有深度的阅读。
徐老师说我们公益机构的朋友不能只是谈批判性思维,为理解而教学,为批判而教学,而最终学生真正的阅读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徐老师说在她看来,逻辑思维是一种基础的思维,而我们需要培养的是理性精神。阅读也是需要精准训练的。学生阅读力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01检索与提取 02推论与判断 03整合和解释 04评价和鉴赏
我们不要去否认共读和领读的意义。通过共读,教师成为一个生命体和发光体,学生能够感受到这个灯体,彼此呼应,彼此激发。教师无疑要成为一名领读者。需要为他们提供专业的阅读陪伴和指导。就像我们走过的很多乡村学校,很多老师希望把阅读带到课堂里,但却发现老师不知道如何有趣地把书和孩子们共读起来,他们有很强的挫败感,没有办法让孩子感受到阅读(文本)的有趣和魅力。而成为一个有阅读引导能力的老师是需要学习的。只有老师的阅读引导能力提升了,阅读课才不会上成浓浓语文味的阅读课,避免道德说教。我们也面临很严峻的现实问题,就是老师们不读书。如何激发老师的阅读兴趣,让老师们从阅读中感受到乐趣,这也是很多公益组织在做的,通过教师读书会和亲子共读,唤起教师读书的热情。
王钢老师说“阅读只有深深扎根于课程,才可能对生命产生深刻且深远的影响。”“课程诚然不如教师重要,但是课程是重要的平台,是教学相长的平台。即师生在共同阅读、共同生活中共同成长”。担当者行动也认同儿童阅读的课程化,自由自主的阅读很重要,是基础;但是教师的指导阅读也同样重要。只有把阅读带到课堂,师生共读才会加深老师对于儿童阅读的理解,提升专业的阅读引导能力。这个过程成长的不仅是孩子,更重要的是老师的成长。
这一轮儿童阅读推广,将带给乡村教育哪些改变?我个人认为首先是儿童观的普及,经由童书,老师们重新认识儿童,唤醒自己的童心童趣。第二是课堂教学组织方式的改变,前几天刚去宕昌,看到老师们模仿蒋军晶老师上群文阅读课,改变了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第三是培养有思考力的读者,当学生的阅读力得到有效训练以后,成为主动的思考者;第四,培养终身的阅读者,当孩子们童年的时候,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阅读就成为他们日后很自然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终身的阅读者。
乡村的教师如何实现专业的成长,在晚上的沙龙中,徐冬梅老师为大家构建了一个模型图。
徐老师认为教师的成长,首先是自我的觉醒。每个老师觉醒的机缘不一样,有的是因为外出的学习,有的是因为某个人,有的是因为阅读,最终都要通过自我阅读和自我教育走向完善。公益机构很重要的作用是通过公益的方式,通过各种各样的阅读项目,到达了乡村,点燃和唤醒了一部分不甘于平庸、想要改变的老师。
当老师被唤醒以后,需要学习,得到专业发展体系的支持。主要包含四个方面:道学艺术
道:儿童观、教学观、学习观、阅读观
学:学养
艺:成为一个有情有趣的老师
术:教学技术
当觉醒以后,需要的是大量的实践。机会要留给那些出去学习了以后,回到教室马上就去做的老师,这样的老师能够“知性合一”。
实践之后,需要反思。真实的教学过程很有意义,及时地记录在教学过程中与孩子的谈话、观察、引导等,反思促进成长。
最后,要有教育共同体,可以通过共同体,同行者之间分享、讨论和交流、案例研磨、课题研究、参与项目。对于公益组织来说,老师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以后,要创造分享的平台,让他被看见,越分享越成长。同伴之间,讨论和交流,形成彼此的呼应,彼此的激发。案例研磨非常的重要,老师的专业成长可以有一定的方向,进行专题化。如果有条件的公益机构,可以让老师们参与项目研究,借助项目,课题的研究,课程的开发等,老师们成长速度会很快。
很喜欢徐老师高屋建瓴的分享,带给我很多的启发,打开了思路。在这几年,随着担当者行动的发展,倍感压力。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学校和老师给予了我们很大信任,另外一方面感觉到了沉甸甸的责任,我们如何更好地引领老师们前行,已经觉醒,意识到阅读重要性的老师,如何实现专业化的成长;如何在乡村的课堂里,真正地让阅读课程落地,最终让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公益机构有自己的资源边界,哪些该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些问题都困扰着我们。面对老师们普遍的关心的问题,教材教学与阅读的关系,如何能保证既做了阅读,学生的考试成绩又不会往下掉,我们需要去面对这些真实的问题,并且和老师们一起来解决。
胡红梅老师的建议是对于统编教材,她的做法带领学校的老师精简教材,提高教材教学的效率,该训练的基本点一定训练到位,成绩有保证。精简教材,高效教学,老师们可以省出时间来上阅读课,而在他们学校儿童阅读课程已经成体系化。实现了从教教材到教阅读,通过教阅读的策略提升阅读能力。徐冬梅老师的建议也是需要去正视老师们的问题,可以邀请对统编教材有经验的讲师,对老师们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
担当者行动也正在尝试以教师为主体, 以课程为中心,以读书会为载体,以课程教研和大量阅读实践为主要内容的县域阅读生态体系的服务和打造。借助读书会的载体要进行的是深度服务区域教师成长共同体的构建,凝聚一批有强烈自我成长意愿的老师,通过阅读、实践、写作、交流促进思考和成长。教师读书会,尤其是童书的聊书会,是提升教师儿童阅读素养和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
在区域教师成长共同体中,我们非常重视教研室的力量,打通教研室与读书会的关系,邀请教研室教研员等与业务相关领导成为读书会的核心干事。至下而上与至上而下相结合,读书会老师的成长被看见 ,成为区域阅读推动的主力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框架,所以才会有群里激烈的讨论。毎个机构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不同,才构成丰富的阅读生态。参加乡村儿童阅读论坛,需要开放、包容、接纳、尊重不同样态的公益服务模式。图书角、图书室、图书馆;幼儿、小学、初中、高中;家庭、学校、社区;线上与线下;自由自主阅读和教师指导阅读;项目执行机构与支持机构;公益机构与行政体系;需要一起联合,多种模式探索,多方力量的融合,携手打造良性循环的乡村儿童阅读生态圈。共勉!
附:群里的部分讨论摘录
王欣婷:如何避免把阅读课上成语文课?阅读课一定要跟语文教学联系吗?
张 建:什么是语文课?我们为它如何定义?
周 洋:阅读如何避免变成类教辅?
李 毅:阅读中有语文,语文中有阅读;阅读不止语文,语文也不止阅读。
舒 凯:从教教材到教阅读是我们要做的事情,教阅读策略提升阅读能力
李 毅:我理解周洋老师的表达,我们当下很多语文老师仅仅把阅读,作为提高语文成绩的工具。这大概就将阅读当成“类教辅”了。
周 洋:推广阅读是培养终身阅读者,为思想开门。语文能力只是基础。
老 罗:应该是抓住语文课堂教学与师生阅读的区别与联系来讨论吧
张 建:课外阅读课内事,单就读书而言,不应分课内外。今天上午胡红梅老师的分享很精彩,可以分精读与泛读。毕竟,学生的主要时间在学校。
李 毅:阅读须从母语起步,离不开语文的这个基础。但其目标所能及的,远不止语文素养,至少还包含信息素养,思维素养,情感熏陶,品性润泽等非语文一科所能到达的地方。
邱 璐:今天提到阅读,如果认识还仅仅停留在语文、文本、文科、文学上,心里还是挺难过的。
行云流水:阅读应该是全科阅读。
王 钢:如果我们真的重视阅读,就不该视为锦上添花——那样只能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王 钢:阅读只有深深扎根于课程,才可能对生命产生深刻且深远的影响。
徐冬梅:我身边的一位老师说,推广阅读是为了教好教材。而且她很坚定。很多老师也是这样。这个观念的形成,有现实因素。但改变,也要有很大努力。尽管这点,在我们看来,是很容易认知到的基本点。
王 钢:教材是一捧水,而我想有一片海。
徐冬梅:我曾经画过母语教育和儿童阅读的关系图。都不能包含和覆盖。阅读不应该只是语文学科的事。
徐冬梅:毎个机构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不同。这才构成丰富的阅读生态。
木槿树:朱永新老师说:对人类,阅读是一种生命本体的互相映照。对教育,阅读是一种最为基础的教学手段。对社会,阅读是一种消弥不公的改良工具。对生命,阅读是一条通向幸福的重要通道。
周洋:@全人之美·王钢 ,有多少个体生命深远的影响是来源于课程,或者您生命里有什么深远影响来自于什么课程。来源于什么课程。我觉得生命的深远影响只会来源于师者影响下的学生本身,来自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师者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开门,为学生智慧增长的垫脚攀登。借假修真。课程是假,共生发展是真。阅读推广是假,全人生长才是真。
孟兴国:
教材是为了落实落实国家学科课程标准,学校通过实施统编教材,目的是为了让课程标准能够落实。国家课程标准是根,教材是干。所以,我觉得,推广阅读的眼光应该盯在国家课程标准上,尤其是面对学校、教师、学生的推广,如果通过阅读能够达到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目的,教材也就不是必要条件了。
王钢:我们也许有这样的共识,即在教育中人的重要。就一个教室而言,教师几乎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面对教师的各种培训很多,但是多少培训是当时激动之后不动呢?课程诚然不如教师重要,但是课程是重要的平台,是教学相长的平台。即师生在共同阅读、共同生活中共同成长。
徐冬梅:有些机构从学科阅读切入。无论是语文,数学,英语,只做单纯的学科阅读,不着眼于人(师生,阅读素养和精神发展)的成长和价值,肯定都是不够的。
胡 铝:阅读基于范围、对象等因素的影响,它的定位是一直在发生变化的。教材,多了一丝固定;阅读,多了一分灵活。教材学习是每个个体需要奠基的食粮,而阅读更似其中调味料。基于感受的人不同,因此有的人会觉得调味料重要,有的人的想法则不一样。
即使出来了一个硬性的标准,一个看似权威的重新定位,因为实践的人不同,环境的不同,都在随之发生变化
周 洋:期待徐老师分析国际母语教育,分析母语与语文的关系,分析大阅读和文学阅读的关系。
考 拉:课标的确是根,但推广阅读的目光似乎不应该局限在课标,那就太窄,站位太低了。
王 钢:教材和阅读……其实不是相互抵触泾渭分明的吧?我其实还觉得,现在的语文课也有问题,为什么语文课就不能更丰富更活泼更海量……而是死扣教材扣知识点云云呢?教材阅读,也许是阅读中的一种形式,但不应该脱离于阅读这个大的主题。
赖伙琪:
阅读不但是语文教学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负重着把语文教学引向更有深度更有厚度的职责。新课标提出的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要求就是最好的铨释。阅读决不是课外的事,也不是教师的份外事,新课标要求、统编教材的编排始终贯穿了这一思想主线。
王钢:
我想起了和一些孩子聊天,一张嘴就是各种成语,一板一眼。我就说,哎哟,孩子,你可以像平常那样讲话啊,而不是这样拿腔拿调的。孩子就笑了……这是一个有意思的细节。那么,我们带领孩子读童书时那么快乐,为什么一提起语文课就要一本正经了呢?
李哲:
教与学的主体和对象都是人,为什么阅读推广和阅读教育不关注人的发展和成长,而是关注教材和课标?
阿简:
教材是食粮,阅读是调味料?我觉得说反了吧。没有教材、没有统一教材的时代,人们是怎么学习的?我自己的学习,至少语文,可以说所获得的恰恰来自阅读,而非教材。
周洋:
@全人之美·王钢 我们在思考,有没可能让老师在师生共同阅读里变成“学生”,这也许是最好的共读
王钢:
@周洋 说得好!如果我们常常问自己“如果我是孩子”,教育就好做太多了。先有儿童观,再有教育观。成人本位,太伤孩子。
王钢:所以,这不是“能力”问题,是意识问题。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接纳孩子……昨天杜可名老师讲到,不是老师带领孩子,而是孩子带领大人,深得我心。
胡铝:
@成都书语-阿简
嗯嗯嗯,谢谢阿简老师的反馈,其实我在举这个例子的时候内心是有一点挣扎的,因为觉得这个例子会有歧义
其实只是想说不同的心态、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价值取向会有很大的影响。
周洋:
师者的成长最重要是让自己变回孩子,变回孩子是师者最重要的成长。
邱璐:
在阅读中,成人和孩子的关系只能是同为读者的平等关系,互为启发和引领,无需强求返老还童。
王钢:
有孩子的角度,也要有成人的高度。既是伙伴,也是导师。
赖伙琪:
为什么我们的不少教师无形中要把阅读与语文教学分离出来呢,这大概是长期以来我们对阅读的认识、阅读的研究、阅读教学严重缺失的滞后吧。实际上,回想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不是一篇篇课文,而是那一本本的书对我们潜移默化的陶治。
至于老师们谈到的阅读中的儿童立场,那不仅仅是阅读,那是我们所有教学中必须遵循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凡释:
我们有一位老师把语文课本当阅读文本给孩子大声朗读,之后提提生字词结束,其余时间都在带孩子大量阅读课外文本。
孩子们现在对课本完全没有兴趣,感觉课本太简单了,催着老师赶紧结束做课外阅读。最开始老师也很担心,怕孩子成绩被影响,但两个学期下来,每学期孩子语文成绩都有很大的提升。
感觉阅读应该是一种更顺应孩子学习“语文”的方式和途径吧
阿简:
非常赞同“在阅读中,成人和孩子的关系只能是同为读者的平等关系,互为启发和引领,无需强求返老还童。”我是成人,不是孩子,就是读者,被童书吸引是因为打动了我
木槿树:
@益博公益~小凡 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孩子成长不同阶段比重不同,相对来说小学更偏重工具性,高中更注重人文性。但任何时侯,都不能人为割裂两者。老师没有这样的权利,阅读也没有。孩子更多的语文素养是在课堂中形成的。无论怎样的阅读推广,都要从浪漫阅读到精确,不然就会永远在阅读的浅层次徘徊。这个老师的做法不仅是鲁莽而且是不负责任的。
阿简:
语文素养是在大量阅读中形成的,而非课堂中学教材学会的;深度阅读是在思考和讨论中更可能获得的,更不可能在学教材中获得。小凡,这位老师做的非常好,是个好的开始
木槿树:
@成都书语-阿简 语言能力提高过程是一个边模仿边练习,边运用的过程。课本提供了这样一个环境。阅读也可以。全面否定课本无疑是不负责任的。阅读这个大框中老师选的书就一定比教材好吗,他又能真正做到在阅读中引导孩子吗?前提是有这样的能力。而这,谁能保证呢?
韩岩:
课本与阅读,肯定不会是非左即右
阿简:
文言文不懂我没有全面否定课本,我只是觉得,课本在语文学习中,连主要食粮都算不上,诸多好书才是主食,都可做教材。保证教师的教学水平,首先要帮助老师成为阅读者,提高选书能力
韩岩:现在仍有好多好多老师不阅读,这正是大家所在的意义
正君:徐老师清晰的思辨,强烈的批判精神,让人佩服不已,然而却又那么富有建设性,她的批判,冷峻深刻,她的实践,温暖落地。
翠:怎样做到把教材和课外阅读完美整合呢?
王加树:
谢谢徐冬梅老师的解惑,母语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阅读,需要更大的视野和格局!
余雷:
关键是教师要读书,会读书。教师有一定阅读量之后才能谈技法,否则都是依瓢画葫芦上课。教学相长,教师的阅读能力其实也会和学生一起提高。
E.T.满天星-吴哲
为啥阅读一定要整合呢?
整合的目标是什么?
是不是不能与教材整合的书就不建议孩子阅读呢?
完美整合的标准是什么?
翠:
@满天星-吴哲 ,不是说内容整合,而是说既做好教学又做好阅读。想借鉴好的经验
周洋:
过去一周一直在深入反思这七年儿童阅读推广中的核心问题,最主要的是三个关系:阅读与教育,儿童文学与儿童阅读,儿童自主阅读与成人引导阅读。
有几个比较有趣的角度是这一周的收获:
在印刷术流行前的漫长岁月里,书籍一直是奢侈品,那时的教育是如何进行的;
在西方儿童文学产生(大致在17到19世纪)之前,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稻草人》出现前,儿童是如何学习阅读的;
钱伯斯的《打造儿童阅读环境》在过去二十年一直是所有儿童阅读推广人包括我们的纲领性书籍,我也无数次的推荐讲解。但读书必疑,钱伯斯的理论里有哪些是可以推敲的?
我的主张很简单——
儿童阅读推广
必须超越阅读到更广阔的教育视角做阅读推广;
必须超越儿童文学到更广阔的终身阅读视角做儿童阅读推广;
成人引导非常重要,但必须坚持以儿童自主阅读为主体去推动成人引导,而不是次序相反。
正君:
@赵敏
你白天和晚上的分享太好了,很受益,图书馆建设和管理恰好是我的短板。
刚听你说社会上各种各样有趣的人,真的有这种感觉,我们老师的职业,导致了我们和这个真实的社会有一定的脱节,我们教师从某种角度说,离这个“真实的世界”甚远。
在这个应试教育的环境,我们教师,从小就在学校,长大了也在学校,从学校到学校,这个社会到底是这么运作的,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连我们都不知道生活是什么,“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又何从说(做)起?我们这些从象牙塔中出来的“教师”,应该教学生什么,能教给学生什么?
感谢你的分享让我陷入思考。
孟兴国:
今天晚上何永皓小朋友的表现让我很受感动。我想,无论是老师,还是阅读推广人或者是阅读推广机构,想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不就是想要看到像何永皓小朋友这样的表现吗?主动阅读、懂得思辨、乐于交流、善于表达。我是个老师,我都希望我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像这样。而达到这样的成长,确实是阅读的功效。一个真心想要帮助孩子成长的老师,看到何永皓小朋友的表现,会努力去引领孩子阅读;一个想要成为何永皓小朋友这样的学生,如果明白这是阅读的成效,那也会去主动阅读吧。
韩岩:
今天伍松老师提到看一看点灯人老师们的孩子,孩子在阅读陪伴中的成长,可以让我们看到阅读、陪伴和榜样的力量。很多年前,曾经有人问过我们,做阅读推广义工,自己的孩子有什么样的效果,比如学业能力等等,那时候刚开始做推广,没有数据,只有感性的感觉。这是我们机构刚刚发布不久的一个十年成长视频,志愿者家庭中义工自身和义工的孩子,在十年中有什么变化和成长?那些从小泡读书会长大的孩子现在各方面发展的怎么样?以我们机构为例,义工的孩子绝大多数都具有这样的特点:自信、有主见、学业表现非常优秀。这个视频还只是选取了少量的素材,供大家参考。
悦读:
@彩虹花-韩岩 我觉得推广阅读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的孩子。
昨天“世界咖啡"环节,我们小组五人中有四人是一线老师也是推崇阅读相信阅读的老师。
我们讨论的问题是:如何提高一线老师的教学热情,做好儿童阅读教学?
在众多建议中,我认为要想增强身边老师对阅读教学的热情,可以先从他们的亲子阅读做起,他们可能是爸爸妈妈,也可能是爷爷奶奶,他们对自己家的孩子读书这件事应该不会怀疑吧!
对他们进行"亲子阅读"的培训,老师们坚持给自己孩子讲故事,三两个月便可有很多惊喜地发现,也许就会有部分老师尝试把阅读带进教室带给学生。随后,再对他们进行相关的阅读教学的培训,也许学习效果会更好。
刀哥也提到,老师的思想是很难改变的。相比填鸭式的命令老师做阅读不如使他体验并感受到阅读的美,自发或半自发的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