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家长都在为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而绞尽脑汁,方法五花八门但收效甚微。
记得小时候我爸为了激励我好好学习,所用的方法就是许诺我考多少名给对应的物质奖励,第一名给什么,第二名给什么,第三名给什么,事实情况是我很少能拿到那个奖励。
其实要想激发孩子对学习或者某件事的热情,首先要想办法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就好比想让汽车跑得更远,首先需要给汽车加满燃料,内驱力就是孩子前行的高效燃料,越多就跑得越快,跑得越远。
01.什么是内驱力
内驱力指的是为满足内心的某些目标或满足感愿意付出的努力和行动。
与内驱力相对应的是外驱力,为了外在的一些目标或方向愿意付出的努力和行动。
内驱力与外驱力的区别在于:
激励的目标和方向来源不同,一个是内在无形的,一个是外在有形,无形的东西往往比有形的东西更难提供。
比如孩子的学习来举例,内驱力可以是为了再考出好名次考出好成绩的自信心和满足感,而外驱力可以是为了一个高档玩具或者一顿大餐。
如何让孩子能为了那种自信心和满足感而努力,对于学校老师和家长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许诺考得好给多少物质奖励却是很简单直接。
内在无形的目标可以持续激励,这就是精神的力量,而有形的物质目标获得了往往就不再需要。
自信心和满足感并不会因为获得而减弱,甚至消失,相反它往往会变得更加强烈,而物质奖励得到了满足了也许再也不想要了。
从古至今,精神力量通常强过物质力量,正所谓攻心为上。
近代小米加步枪的共产党打败了装备了美式先进武器的国民党百万大军,显然也是精神力量占主导。
02.孩子的内驱力通常来自于哪些方面
a.因为擅长产生兴趣
因为擅长让孩子产生自信心,乐于去做,进而产生浓厚兴趣。孩子在学习某些事情时,都需要经过一个痛苦期,只要度过那个痛苦期,开始变得擅长做某事情,并且做得还不错,这样孩子就产生了兴趣,会乐于去完成这些事情。这种兴趣和自信就成为孩子做这件事情的内驱力。
通常,孩子会对自己比较擅长的学科更加喜欢,因为从那里他们能获得自信心。
b.事情本身带来的内心喜悦和满足
有些事情比如游戏,看动画片,不需要有任何奖励他们天然喜欢做,这其实也是一种内驱力,因为做这些事的过程中能带来内心喜悦和满足,成为一种原动力让他们沉浸其中,很多游戏在设计过程中还考虑即时奖励,这更加让他们沉迷。
可惜功课学习很难有这种效果,包装再好的学习知识点,最终还是需要孩子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练习去理解去掌握,但我们依然可以引导孩子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本身的乐趣。
比如地理,学习的目的未必就是考试,家长同样可以利用书本中的地理知识,给孩子打开一个多姿多彩的各地山川湖泊、风土人情的大千世界。
袁腾飞就将历史讲得立体生动,最近网络上爆红的罗翔同样也是用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教授枯燥的法律知识。
有时候未必是孩子不爱学,而是老师不会教。
c.更加多维度来看待我们的孩子
有一部印度电影叫《地球上的星星》,由印度国宝级影星阿米汗主演。
8岁的男孩伊夏,脑子里却充满了各种匪夷所思的鬼点子,但是因为成绩不好,在很多成年人眼中他是一个问题儿童。由于闯下一次大祸,父母将他送往了寄宿学校。刚好碰上一个尊重他个性的美术老师,慢慢地改变了因为和父母分开而闷闷不乐的伊夏,伊夏逐渐走向成熟。
这些年,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争论始终被激烈地讨论着,对待孩子到底应该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大家都各持一方。但有一点我觉得大家应该能达成共识,就是尊重孩子的天性,更加耐心理智地对待孩子的成绩。
其实每一个孩子从性格特点、心理特征、智力水平、能力表现都不会一样。抹杀掉孩子的天性,只是单纯地以成绩单一维度来评估孩子,带来的结果只会是一个现在很流行的词:内卷,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的孩子。
在学习这一条道路上,名列前茅的永远只是那么几个人,大部分人都是处在后面追赶的角色。
其实,有时候我们应该给孩子松松绑,将关注的焦点从分数和排名中挪开,开拓我们大人的视野思路,更加多维立体地看待我们的孩子,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品性,鼓励和奖励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自己也更加积极正面的看待自己,成绩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
也许这样反而能激发出他们的内驱力,学会真正的投入做一件事情,未必事情的结果就一定能做好,但是这个过程中他们一定是专注的。
03.结束
我认为,好的教育一定是聚焦于长期,聚焦于更底层能力的培养,比如专注力,抗挫折能力,自律等等,而内驱力就是一种非常基础的能力,缺乏内驱力的人是走不远的。
一颗种子要长出参天大树,需要的不是温室,需要的是各种养分,有时甚至是挫折打击,真正的参天大树往往长在悬崖峭壁、深山老林中。内驱力就是这颗种子重要的养分,而且未来只能自己提供,所以我们做的只是保护并激发孩子更多的自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