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当付出”与“过度付出”的界限在哪?

在百度上搜索“赞美妻子的词语”出来的大多都是:贤妻良母,善解人意,秀外慧中这样的词汇。


她们一直在付出,一直在微笑,一直在扮演家庭“照顾者”的角色。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母亲,她也是这样,自己上班一天很辛苦了,回家一边喊着累,一边埋怨我跟我爸在家什么都不会做。


我爸会说:累了就歇着不要做了,等我忙完了就来帮你。


但是她依旧丝毫没有闲下来的意思:“你能做好吗?地板都拖不干净。”然后自顾自像陀螺一样忙上忙下。


我们都心疼她辛苦,同时又不知道到底怎么做,才能让她满意和轻松一些。做多了不对,做少了也不对。


虽然母亲会抱怨,但当我们在外面夸赞母亲能干的时候,母亲的脸上总会露出小女孩般洋洋得意的笑容。


01

其实,这就是一个女人“被需要”的故事。每个家里都需要一个女人,她承担着养育孩子、操持家庭的功能。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大多数男人的自我价值实现,都是在事业或者社交关系上,而很多女人却不然,她们会把自己的成就感、价值感放在“我是否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完美的家庭关系、懂事听话的孩子”上。


所以,她们将心血倾注在家庭里,无论是辛苦付出,还是抱怨家庭成员不帮自己,这些都是她们需要被认可的表现。


因为自己付出了,所以需要被看见,被认可,被赞同,这是更深层的心理需要。


那些看似天生操心劳碌命的女人,往往是付出后总得不到家人的积极反馈,就容易产生不满,转而抱怨家人的不付出。


她们的抱怨其实是在说:我做了这么多,你们能不能有反应,能不能有一点看见和认可。


而其他人很容易理解为:我很想分担帮忙,但是我怕我做不好,我不知道怎么做才能帮到她。

我们都没有看到对方的需要:


女人的抱怨,是在确认价值,是在渴望关注和爱;


男人的烦躁,是在表达:我怎么做才能让你满意,才能改善这样的关系。


女人要爱,男人务实。所以女人辛苦委屈,男人却觉得无理取闹。


02

亲密关系中的付出,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健康积极的付出,让双方都觉得幸福享受;


另一种是过度消极的付出,付出者会觉得委屈,接受者觉得想要逃离;


前者是亲密关系的润滑剂,后者则是亲密关系的毒药。


简单的说,“过度付出——习惯接受”的夫妻组合,几乎都会变成一个拼命呐喊,一个装傻充愣。


我们前面在举妻子付出的例子,可实际上生活中,自然也有老公过度付出,妻子不断防御的相处模式。


不管是男是女,是妻子是老公,只要有一个人在拼命付出,相处模式就是相似的。


适当付出与过度付出之间的界限在哪?


在于两个人有没有真正感觉到亲密。


芳谊老师举过一个例子,如果妻子说想吃苹果,老公立刻呼应,开心地把苹果拿来,妻子也幸福地吃掉,这就是亲密。


可如果,老公和孩子想吃炸鸡,但妻子却削好苹果,要求老公和孩子必须吃掉,因为苹果更有营养,弄得大家都很累,这就是过度付出。


过度付出的人,心里就像有一个黑洞,别人填不满,自己更填不满。


你让他们停止付出,可能会让他们更难受。


想要打破僵局,唯有四个字——真实需求。


问问自己,真实的需求是什么,真的开心吗,真的愿意这样默默付出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