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度上搜索“赞美妻子的词语”出来的大多都是:贤妻良母,善解人意,秀外慧中这样的词汇。
她们一直在付出,一直在微笑,一直在扮演家庭“照顾者”的角色。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母亲,她也是这样,自己上班一天很辛苦了,回家一边喊着累,一边埋怨我跟我爸在家什么都不会做。
我爸会说:累了就歇着不要做了,等我忙完了就来帮你。
但是她依旧丝毫没有闲下来的意思:“你能做好吗?地板都拖不干净。”然后自顾自像陀螺一样忙上忙下。
我们都心疼她辛苦,同时又不知道到底怎么做,才能让她满意和轻松一些。做多了不对,做少了也不对。
虽然母亲会抱怨,但当我们在外面夸赞母亲能干的时候,母亲的脸上总会露出小女孩般洋洋得意的笑容。
01
其实,这就是一个女人“被需要”的故事。每个家里都需要一个女人,她承担着养育孩子、操持家庭的功能。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大多数男人的自我价值实现,都是在事业或者社交关系上,而很多女人却不然,她们会把自己的成就感、价值感放在“我是否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完美的家庭关系、懂事听话的孩子”上。
所以,她们将心血倾注在家庭里,无论是辛苦付出,还是抱怨家庭成员不帮自己,这些都是她们需要被认可的表现。
因为自己付出了,所以需要被看见,被认可,被赞同,这是更深层的心理需要。
那些看似天生操心劳碌命的女人,往往是付出后总得不到家人的积极反馈,就容易产生不满,转而抱怨家人的不付出。
她们的抱怨其实是在说:我做了这么多,你们能不能有反应,能不能有一点看见和认可。
而其他人很容易理解为:我很想分担帮忙,但是我怕我做不好,我不知道怎么做才能帮到她。
我们都没有看到对方的需要:
女人的抱怨,是在确认价值,是在渴望关注和爱;
男人的烦躁,是在表达:我怎么做才能让你满意,才能改善这样的关系。
女人要爱,男人务实。所以女人辛苦委屈,男人却觉得无理取闹。
02
亲密关系中的付出,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健康积极的付出,让双方都觉得幸福享受;
另一种是过度消极的付出,付出者会觉得委屈,接受者觉得想要逃离;
前者是亲密关系的润滑剂,后者则是亲密关系的毒药。
简单的说,“过度付出——习惯接受”的夫妻组合,几乎都会变成一个拼命呐喊,一个装傻充愣。
我们前面在举妻子付出的例子,可实际上生活中,自然也有老公过度付出,妻子不断防御的相处模式。
不管是男是女,是妻子是老公,只要有一个人在拼命付出,相处模式就是相似的。
适当付出与过度付出之间的界限在哪?
在于两个人有没有真正感觉到亲密。
芳谊老师举过一个例子,如果妻子说想吃苹果,老公立刻呼应,开心地把苹果拿来,妻子也幸福地吃掉,这就是亲密。
可如果,老公和孩子想吃炸鸡,但妻子却削好苹果,要求老公和孩子必须吃掉,因为苹果更有营养,弄得大家都很累,这就是过度付出。
过度付出的人,心里就像有一个黑洞,别人填不满,自己更填不满。
你让他们停止付出,可能会让他们更难受。
想要打破僵局,唯有四个字——真实需求。
问问自己,真实的需求是什么,真的开心吗,真的愿意这样默默付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