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文学的发展
这是一本由Orson Scott Card主编的于2015年由新星出版社出版的20世纪经典科幻短篇小说合集。
奥森·斯科特·卡德(Orson Scott Card),是当今美国科幻界最受人瞩目的人物之一。“在美国科幻史上,从来没有人在两年内连续两次将“雨果奖”和“星云奖”两大科幻奖尽收囊中,直到卡德横空出世。”1986年,他的《安德的游戏》囊括雨果奖、星云奖,1987年,其续集《死者代言人》再次包揽了这两个世界科幻文学的最高奖项。
Orson说,科幻小说领域实际上是从20世纪初才起源的,那个时候很多写过科幻小说的作家其实并不认为自己属于科幻小说领域的。直到1926年雨果根斯巴克创办了第一本关于“科幻文学”的杂志《惊奇故事》,喜欢科幻文学的读者们才找到了归宿。这些读者们因为兴趣爱好,通过杂志的“读者来信”栏目来交流沟通互相通信,再后来开始见面讨论,形成了科幻文学的圈子。很多人从读者变成爱好者,再变成创作者。科幻文学开始发光发热。
在此期间,正统的文学其实是鄙视和不接受科幻文学存在的。他们认为这种文学不属于“高雅文学”。就像无数新兴音乐种类的诞生充满着正统的拷问与质疑一样,科幻文学也经历过这样的阶段。
可以说,科幻文学的发展也就是近一百年间的事情。Orson挑选的标准是篇幅短小,广受欢迎的作品和改变读者人生的作品,并尽量避免题材上的重复。因此Orson按照他认为的科幻文学的三个发展阶段将故事分成了三大类:从开创到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为黄金时代,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为新浪潮时代,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为媒体一代。全书一共27篇小说,黄金时代9篇,新浪潮7篇,媒体一代11篇。
黄金时代
在这时代,也就是1947年到1960年代中期,入选作家有阿西莫夫、斯特金、布利什、汉密尔顿、比格尔等等,入选的作品有《叫我乔》、《“你们这些还魂尸——.”》、《乐匠》、《寂寞漂流碟》、《机器人之梦》、《尽化》、《神的九十亿个名字》、《艺术之作》和《黑皮肤,黄眼睛》。
这里面有现在广为人知的一部作品的雏形,也就是美国电影《前目的地》的剧本来源——《你们这些还魂尸——》;也有现在大热的AI影视剧题材的“印象版”——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之梦》(虽然写于1986年但Orson仍然把它归到黄金时代,原因是阿西莫夫是一位属于科幻文学黄金时代的作家);不过更多的,可能是一些意识形态层次上的探讨作品。
我个人认为,在这个时代的作品,更具想象力,小说更天马行空,不拘泥于生活。比如《叫我乔》、《乐匠》、《黑皮肤、黄眼睛》,这三部作品都发生在广阔无垠的宇宙,既脱离人类生活,又处处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讨论的是人性。而《寂寞漂流碟》、《尽化》、《神的九十亿个名字》和《艺术之作》,虽然发生在地球上,但是讲的宗教信仰、生物进化等哲学的话题。个人偏好这个时代的作品,能让我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并审视自身或人类的弱点。
新浪潮时代
这个时代为1960年代中期到1970年代中期,短短十余年间的作品。入选作家有拉里尼文、勒古恩、波尔、阿尔迪斯等等,作品包括《“忏悔吧,小丑!”嘀嗒人说》、《尤瑞玛的缺陷》、《乘客》、《世界底下的隧道》、《谁能代替人?》、《那些离开奥梅拉斯的人》和《无常之月》共7篇作品。
正如Orson所提到的,“这个时代的作家为这一领域带来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写作风格和激情,有时候甚至带着一丝狂暴”。我将这解读为,也许这个时代的小说在现在的我们看来不见得有趣或者迷人,甚至让我们看着有点暴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小说要反映的内容却是有点儿古怪的意思的。
在《“忏悔吧,小丑!”嘀嗒人说》、《尤瑞玛的缺陷》、《谁能代替人》和《那些离开奥梅拉斯的的人》里,作者都构建了一个奇奇怪怪的世界,试图通过荒诞的小说情节阐述一个浅显的道理。《乘客》、《世界地下的隧道》和《无常之月》为读者描绘了一副凄凄惨惨充满想象力的画面。若是有时间,也还是可以读一读的。在这个时代里,关于宇宙的幻想反而少了,多了一些细节的描写,不再那么写实。
媒体一代
这个时代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作品是我最不喜欢的。这个时代的作家都是黄金时代的孙辈,也就是看着黄金时代和新浪潮时代的作品成长起来的。在这个时代文学作品还加入了一些标签,比如“赛博朋克”和“人文主义”。
赛博朋克(cyberpunk,是cybernetics与punk的结合词),又称数字朋克、赛伯朋克、电脑叛客、网络叛客,是科幻小说的一个分支,以计算机或信息技术为主题,小说中通常有社会秩序受破坏的情节。现在赛博朋克的情节通常围绕黑客、人工智能及大型企业之间的矛盾而展开,背景设在不远的将来的一个反乌托邦地球,而不是早期赛博朋克的外太空。它实际上标志着针对以往科幻小说不注重信息技术的具体设定的缺点的改善和进步。
但是这个时代入选的作品是最多的,有《沙王》、《异星歧途》、《空战》、《脸值》、《罐子》、《雪》、《老鼠》、《熊学会用火》、《一逃了之》、《旅行者》和《一》共11篇。也许这个时代离我最近,所以我熟悉这种文学里的一切,因此不屑一顾。
总而言之,在这些作品里,我找不到之所以为灵魂共振的东西,他们的主题不够突出,描绘也是没有重点,这让我想起现在流行的“碎片化阅读”了。就是,没那么有深度,无法引起我的共鸣。这里面有《冰与火之歌》的作者的作品《沙王》,也有类似《黑镜》题材作品的《雪》。当然也有对宇宙的探索,比如《脸值》、《罐子》和《旅行者》。但这些更多的可能又回归到人类的情感层面的探讨了,如果不沉下心去自己感受和体会,很有可能完全无法投入那种陷入孤独的感觉。
全书体会
最初想要通过这本书初步了解科幻文学领域,在此之前看过的科幻作品有《三体》、《银河系漫游指南》、《宇宙尽头的餐馆》等等,对科幻电影也非常感兴趣。看完之后的感受是,过去五十年的科幻中短篇小说也不过如此,大概长篇比短篇经典得多。
过去几十年间,科技技术也发展了太多,人们的想象力已经放飞到外太空去,不再局限一些宏观的幻想,我们需要细节、再细节,最好逼真到科学家都要信了。 所以,如果不是时间有多的话,这本书,真的不用看哟,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