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至味人生》一书中,李凯教授提到了顾颉刚先生的“层累说”,于是又去特意去查了查,对此有了更多认识:
“古史层累说”是顾颉刚古史研究中最先提出的核心理论,是其方法体系中的灵魂,也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理论不仅是一种历史观,更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基于“层累地造成古史”的观念,为古史研究提供了一套独特的方法论体系。
1923年,顾颉刚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质疑中国旧有上古史记载,轰动一时。他把古代一切圣经贤传都当作历史的“文献”来处理,在史学观念上突破了传统格局,引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史学革命。包含着以下三个层面上的内容:第一,"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譬如,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王是禹,到孔子时始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时三皇出来了,汉以后才有所谓"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顾先生于是形成一个假设:"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第二,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大舜的身份就逐步被放大。第三,在勘探古史时,我们即使"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譬如,"我们即不能知道东周时的东周史,也至少能知道战国时的东周史;我们即不能知道夏商时的夏商史,也至少能知道东周时的夏商史"。顾先生由此得出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知识"性质的结论是:"我们要辨明古史,看史迹的整理还轻,而看传说的经历却重。"稍后他干脆和盘托出了他的致知取向:"我对于古史的主要观点,不在它的真相而在它的变化。"简而言之就是"不立一夏,惟穷流变"。
“古史层累说”解释了为何越晚近的时代,人们对远古历史的记载时间就越长。它还揭示了为何越晚近的传说中,人物形象就越加壮烈和伟大。最后,它告诉我们,尽管我们可能无法准确知道某一事件的真实状况,但至少可以了解该事件在传说中的最早版本。
顾颉刚提出的“古史层累说”不仅颠覆了传统的古史研究方法,也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这一理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古史的形成过程,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历史记忆的不同表达方式。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这一概念,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了古史的演变规律,也为我们揭示了历史记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这一方法论体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脉络。
顾颉刚的“古史层累说”强调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提醒我们在研究古史时,不应盲目相信单一的文献记载或传说。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古代历史的真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