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赋予教育的含义不再是古老的观念――知识的传授。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让学生接受,毕竟,教师“授”了,学生不一定能“受”!如果把学生的脑袋比作一个空箱子,那么,是不是只要往箱子里装,里面就有了这些东西?带上一本教材、一本教参是不是就可以理直气壮、底气十足地走上讲台?相信每个教师的回答都是否定的,尤其让我这个整天忙于备课、改作业、处理班务工作,涉嫌“蛮干”的老师自惭、自审。
叶圣陶先生说:“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每位老师都能将学生带入这样的境界,能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该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境界!可是,我们许多教师的立足点距离这境界还有多远?有多少信心和力量去达到这样的境界?亦或在当今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又不得不唯应试侍从的背景下,早已背道而驰了呢!一个不可抹杀的事实: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考试。从幼儿园到大学,再到工作,可以说考试伴随我们一生,大考小考经历无数。老师们一边考,一边再来教学生怎样应考:根据平时的作业分析题型,提炼出易错题反复练习,甚至是抄写;根据以往界期末考试试卷,指引学生猜题、押题、背题;特别是为应付考试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去背作文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总之,尽其所能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
考试一方面是为了检查学生学得怎样,更重要是要检查老师教得怎样。老师的教学成绩在年终考核中占决定性地位,如果碰到县上抽考,其成绩更是要决定全校老师的绩效,说不定你一不小心就成了“千古罪人”,原来与我搭班的一个数学老师,就因为考了个倒数第一,其实他也就教了这个班一年,现在都调走好几年了,大家还在声讨他的“光辉业绩”给每个人带来的损失。而谈起迎接抽考的日子,更是让人唏嘘不已。由于教育局不会事先公布抽考年级,所以大家一到期中后期就开始推算谁会有幸“中标”,这时候,老师们稍稍会有一些紧张感;到了距考试的最后两周,抽考年级一出来,那才真是“东边日出,西边雨”、“几家欢喜,几家愁”!没抽到的自是高枕无忧,抽到的那就得千方百计、朝与曙露同起,夜与星光为伴了。首先,领导高度重视,亲自到班指导复习;然后,另外一科的教学基本放下,为抽考科目让路,让其有“充分”的时间复习。这时候是没有人关心你这非抽考科目的好坏的,更没有人会关心从早到晚的读、讲、考,学生是否乐意?又能接受多少?在这短短的两周突击训练中,能将学生的分数提高多少?老师们是在向自己,也是在向学生传递一个信息――抽考很重要!就这样天天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确确实实的让考试成了学习的目的,而此时,我们更不应该忽视的是――他们还只是几岁的孩子!
“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强记,而是要让学生把所学的东西真正消化,使之成为自己的血肉,能够终身受用。”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给了我许多启发。一直以来,我都坚持“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我期望自己的陪伴能给孩子一些熏染,对阅读的熏染,对习作的熏染。
但是,我渐渐发现,我也不得不唯分数侍从,而调整一些原本我非常反对的教学方法,比如那些机械的训练。因为分数,对这里的老师太重要太重要了,它是“命根子”!真正意义上的“命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