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阅读!本文乃作者个人原创,未经允许谢绝转载,欢迎转发分享。
昨天是世界读书日,整个朋友圈都被各种读书活动和买书优惠刷屏了,我的感觉就像白岩松说的那样:有点欣喜也有些悲哀(好歹也借着读书日和名人搭上点边了)。读书,原本像喝水吃饭一样自然的事情,现在却需要政府、社会、民间共同出力,大声要喝。不过,终于也有了要喝声。
我一边“批阅”一个个刷屏的信息,一边和两个孩子在修整得比眉毛还整齐的草地上找蘑菇(三年前大女儿曾经在那些草地上收获丰盛),一边不住回想,是什么,让我们远离了书籍这个原本“晨昏忧乐每相亲”的多情故人?是什么让我们每天忙忙碌碌忧心忡忡又无所事事只能无数遍地批阅朋友圈不放过每一个红点点却忘记了我们原本可以“摊书忘日长”?
我想起了我们小时候老师批评学生的名言:尽看些没用的书!在少年时期,大部分的孩子都有对阅读“疯狂渴求”的一段时光,我们身体逐渐长大、力量变强,心理却仍懵懵懂懂,于是渴求从书里探寻人生,阅读他人故事作为参考。而我们的教育,从老师到家长,都潜藏着对阅读的一个衡量标准:有用或无用。我们只被允许或者支持去看“有用”的书,也即对于提高考试成绩有立竿见影效果的书,而对于不能马上提高考试成绩的书,一旦被发现,说服教育都是轻的,甚至有可能被打骂、责罚、羞辱。这种来自师长的把“阅读”与“不良体验”一次次联结的体验,对自尊心超强的少年学子,可以说是极具破坏力,直接就掐灭了许多在农活与沉默的亲子关系的夹缝中好不容易长出的阅读的种子。
更何况,对阅读的功利性评判标准,深深地烙印在一代人的心里,等他们长大成人,那颗为生活奔波和为未来追逐的心,即使明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也会因为阅读不能带来直接经济价值而无视书籍。
我还想起几乎每个教室都张贴的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以及“十年寒窗苦读”等描述读书、学习多么痛苦的警局,曾从每个老师口中、从每次开会的每个发言者口中一遍又一遍传递给半大不小的我们,深深地植入我们内心深处不可探寻之处。却从来没有哪个成人告诉我们,或者示范给我们看,阅读、学习是多么自然而然、多么享受、多么让人快乐而内心平静的事情。所以明明激情澎湃、精力充沛的年纪,我们却被原本可以自主、愉悦沉浸其中的学习,压抑得死气沉沉、沮丧无比。明明我们内心无比渴求弄懂这个世界上物质与物质之间、人与人之间、思维与思维之间、文字与文字之间的各种各样的关系,我们却被套上了“艰难困苦”的枷锁,生生站在了学习和阅读的对立面。
我还想起了高考之前耳熟能详的诱惑之语:再坚持好好读书xx天,等考上大学了,任你怎么玩。毫不费力就把本该像呼吸一样伴随一生的学习和读书在“考上大学”这个短短的时间后面画上了句号。所以在原本学习能力更强、自主支配时间更多、可以承担责任更大的黄金四年,多少人急于享受“苦尽甘来”,肆意挥霍。
我们,都曾被这样误导。
也许,陌生的你会说,内因才是最重要的变量,不能怪老师怪父母怪社会,只能怪自己。
是的,对于个人行为来说,内因才是最重要的,虽然环境影响其实也很大,但毕竟也还有人像喝水呼吸一样每天读书,不是吗?
可是,从社会性、群体性趋势来说,一代人两代人的不喜读书,就不能不考虑大环境的引导作用了。
当然,思及上述,并不想去“找到我们这一代人不爱阅读的原因并批判或苛责”,而是想到,我们现在已经身为父母或者师长,我们能怎样更好地为我们的孩子及后代创建一个“像喝水呼吸一样”轻松自如、理所当然、持续终生的阅读环境和习惯?
也许,熟悉的你会说,你也是这样被误导长大的,为什么你会这么喜欢看书?
是的,我也曾经被误导,一度觉得读书是最痛苦的事。
可是我非常幸运,我有个每天给我讲故事的妈妈陪我长大。
我还很幸运,成绩一直不错,所以在学校偷看课外书时得到老师更多的宽容而非惩罚。
可是,也正因为我曾经经历这些,我才开始反思,如果我们不给给孩子挖那么多关于“读书”的坑,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在孩子心里“种下幸福的种子”,把阅读当成一件轻松愉悦的日常生活,到他们长大,是不是不再需要花那么多力气去“推广阅读”?我们的孩子们,在迷茫而焦虑的成长路上,是不是会少一些焦躁无助,多一份平和淡定?
于是,我不给孩子挖这个“读书”的坑,而是:
——放下功利标准、追寻内心指引,给孩子更多更自主的阅读选择;
——把阅读与开心、愉悦联结起来,让孩子不再视读书为敌,而是与阅读为友;
——做好阅读榜样、提供大量优质阅读材料,让孩子“浸泡”在书籍的世界,养成每天读一读的习惯。
做到这些并不难,可是效果很显著。
你能想像几岁的孩子每天为了争取多看本书和妈妈斗智斗勇吗?
你能想象几岁的孩子出去郊游、上学路上都要带本书让妈妈读吗?
你能想象上小学前的孩子已经读过2000多本书吗?好多大人终其一生都没有这个阅读量。
而这些,你一样都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