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被《次第花开》这本书吸引,是因为书的封面,红色背景上一朵似工笔勾勒的绽放着的莲花。书名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恍惚间一朵朵莲花在眼前次第开放,那种有序绽开的境界何其美妙!
就因为这书名,便一下吸引了我。
我不是佛教徒,但是对藏人精神保持愉悦的秘密,还是充满了好奇。一口气读完,很受用,也很过瘾,虽然对其中的概念有些似懂非懂,但并不妨碍我对它的喜欢。
我将其放于枕边,随手拿起,随心阅读。愉悦就是从不刻意,随性而为,在哪里驻留,便能在哪里捕捉到呈现于字里行间的馨香片片。
可贵之处在于,希阿荣博堪布借助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容易看到的表象进行解说,以现代人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向我们娓娓道来心灵世界应有的美好境界,将佛学的真理层层剥开,最终得成正见。
封底是这样介绍此书的:
本书就像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在迷茫脆弱的时候,给我们以鼓励和启发,让我们生起对三宝和佛法的信心以及求解脱的决心。书中处处散发着慈悲与智慧的光芒,堪布睿智柔和的文字,朴实生动的开示,帮助我们坦然地面对心的本性,并从各种困惑中解脱出来,获得重塑心灵世界的力量。
解脱从认识痛苦开始。
佛经上把人类的痛苦分成三类:苦苦、变苦、行苦。
苦苦就是显而易见、不折不扣的痛苦。也就是我们大家都公认的痛苦,人人都唯恐避之不及,比如因身体某个部位受伤或患病而引起的身体上疼痛的折磨,还有生离死别或生活挫折引起的精神上的创伤。
变苦就是本质为苦,我们却将其理解为快乐的种种体验和现象。也就是眼前的快乐终会演变成痛苦。比如恋爱激情期的甜蜜,觉得特别幸福快乐,进入婚姻倦怠期的无奈,甚至会分道扬镳,就会变得特别痛苦。再比如说吃甜食能令人愉悦,但最终会变得身材臃肿,就要面临减肥之痛。很多原本的美好最后都逐渐演化为痛苦,就是“痛并快乐着”的一种苦。
行苦,是一种更深刻、更细微的痛苦。是陷于轮回的众生对于整个存在状态的无奈和不圆满,被种种烦恼所束缚的这种细微的痛苦。普通人的生命皆是由烦恼中来、到烦恼中去,全然不由我们自己控制地不停流转。
人间的痛苦又被分成了八种:生、老、病、死,这是所有人的宿命。还有人们在不同条件和情况下会感受到怨憎会、爱离别、求不得、不欲临的痛苦。怨憎会,就是这辈子你一定会遇到自己所憎恶的人或事,比如被仇人纠缠、与宿敌牵绊;爱离别,就是自己所爱的人或东西因为无常而不得不分开,比如失恋、丧子;不欲临,就是我们千方百计想躲避,不愿意承受的痛苦还是会降临,比如投资破产、子女忤逆、爱人出轨;求不得就是对自己贪恋、挚爱之物苦苦相求而不能得,比如相思病、发财梦。
我们要认识痛苦,接受痛苦的客观存在。对痛苦的逃避只会加重我们的焦虑和恐惧。如果我们只是纠缠在愤愤不平的情绪中,就不能集中精力去处理问题本身,这种情绪反而增加了我们的挫败感和愤懑感,对于我们应对生活中的难题没有丝毫的帮助。
当你把大量精力耗费在了不接受痛苦这件事上,与情绪对抗便耗尽了你用于解决难题的能量。想想我们生活中被情绪驾驭的可怕时刻,从未得到有建设性的结果。
就如寂天菩萨所说:问题若有办法解决,就不必担心;若没有办法解决,担心也没没有用。了解痛苦,痛苦是一种普遍存在,生活中没有所谓的完美;接受痛苦,事情才会变得简单,接纳便能放下。
认识无常,克服恐惧
佛陀说:一切痛苦的根源在于我们长期以来对自身及外部的世界根深蒂固的误解,执幻为实。我们把幻化的东西当成实际存在的东西,万事万物都是依赖内在和外在的条件而生灭的,因此不具有固有性和恒常性,不具有固有性就是无我,不具有恒常性就是无常。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时间在不停地流转,万事万物都因此而发生变化,这便是看似平常的“无常”。
无常是事物的本性,一直都在。只不过当变故发生的时候,我们才会深刻感受到它的存在,所以误认为无常带来了痛苦,而实际上造成我们痛苦的不是无常,而是我们对无常的恐惧。
克服这种恐惧有两个办法,一是熟悉无常,二是了解恐惧无常的原因。面对无常,观察它,熟悉它,你就会发现失去、衰老、生病、经历挫折、没有安全感,是所有人都要面临的人生课题。因为世界是无常的,每个人面临的世界是一样的,都有得失起伏。熟悉无常令我们的内心变得放松,变得更加珍视生活。
我们恐惧无常,是因为它总带给我们威胁的信息:任何事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都是“无我”的,都没有永恒、固有、实存的性质。
事物皆观待因缘而生灭。因缘是促成事物形成的各种物质及非物质条件。现象虽因缘而产生、变化或消失,也就是“此有固彼有,此无固彼无,此灭固彼灭”,这就是“缘起”。
因为事物的缘起性,不可能恒常不变,打破了我们对安全感的幻灭,因此而变得恐惧和绝望。
无我与无常一样,只是事物普遍具有的性质,并无好坏之分,一切皆无我。
了解无常,接纳无常,打破内心的执幻,心境开阔,恐惧也就随无我而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