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顺应礼法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孔子提到的“无违”,是指不违背礼法、合理顺从父母。不要当面顶撞,也非百依百顺。
(二)只有生病才让父母牵挂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要做到只有偶尔疾病时,才会引起父母的担忧。而其他事情,自己能妥善处理,不需要父母操心。
(三)心中有孝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孔子提到现在人的孝顺,只限在饮食方面供养父母。至于狗和马也都能受到饲养,如果对父母亲不敬的话,那跟饲养狗和马有什么区别呢?孔老夫子认为孝道以“敬”为基本要件,即心中有孝。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寒门无孝子”,也是同样的道理。
(四)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色难”二字,简直讲到心坎里去了!父母玩不转手机,经常担心他们因蝇头小利安装流氓软件,泄露个人信息而遭遇诈骗。但同样的话,讲第一遍时还有耐心仔细解释,第二遍,第三遍...就没办法再做到和颜悦色,只剩下抓狂了。还是自我修为不够。
自以为有食物让父母享用,有衣物供父母使用,便是孝的表现么?缺乏尊敬的心态,不够恭敬,这和养狗养马有什么不同?
曾仕强在解读这段时说:“年轻时为父母分担一些事情,年长时好好准备父母的饮食,不过是为人子女应尽的责任,谈不上孝心。如果做到这种地步,便自认尽孝,那实在太小看自己了。”
从而反省自己,原来所作所为不过是为人子女应尽的责任,况且有时候还未必尽到责任呢,不禁心头一颤。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总还是有些道理值得被记住、去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