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生的智力分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学生可能今天只能基本掌握教材的东西,但是明天却在某个领域里会表现出极高的天分;在这个学科上,他可能归为a档,但另一个学科上,却可能归为b档。因为学生智力分化的不固定性,所以我们任何一个老师在任何一个阶段都不能对任何一个学生盖棺定论。
对于学生的智力分化情况,我们不要让学生知道内情,学生所能看到的只是老师会给他们布置不同的作业,让学生“各尽所能”,这样可以使差生不失去自信心,使他们逐步地发展起一些智力的技巧,到了一定的阶段,他们就能在哪怕一门学科上取得好成绩。
2.不允许搞向“中等生”拉平的做法,那会阻碍发展水平高的学生的成长,而且会使中等生本身也失掉前进的动力。
要让好学生吃饱吃好,允许智力水平高的学生走在前面,他们可以有更多的研究,通过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来让班级整体获得更多的知识。这对于差生来说也是好事,他们在听好学生分享的过程中有了一些不必识记的知识,这会让他们理解和学习教材知识,感到容易一些。
3.鼓励学生多进行非必修教材的阅读,哪怕他们所读的东西中,还有很多东西不懂,但是这却可以加深他们对正课上将要学习的教材的兴趣。
还得学习对,有的学生来说是最高限度了,但是对有的学生来说却只是起码的最低限度而已,所以学生能读就读,不设限,学生很可能自己找到自己天赋的领域。
4.系统化是思维之母。所以,可以让学生多对知识进行分类和整理。比如:老师让学生阅读一些不注明作者的文艺作品的片段,让学生根据写作的风格判断这是谁的作品。再比如:历史课上可以让学生分辨不同的劳动工具,生活用品,武器,衣服等属于哪一时代。
5.每位老师都要把学生必须经常保持在记忆里的基本知识的范围确定下来,也就是学科的核心知识,核心概念。
老师整理出这些核心知识,核心概念,不仅可以让自己对学科知识有更深入,更清晰地了解,并且可以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当然,做这样的明白老师,课上得也会更专业。
心中有了核心概念,教材上的其它东西就成了用来解释核心概念的事实、材料,老师才有可能成为用教材来教的人。
6.不经理解而记住的东西要“忘掉”,要从头脑里“甩出去”,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记住。
运用知识表现得越鲜明,专门检查知识的必要性就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