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讨好别人。大部分的讨好行为是为了让别人喜欢你,带着这种目的社交会遇到这几种情况:一是可能会让对方觉得你另有所图,交往动机不纯,产生不值得深交的念头;另一种是可能你的讨好行为暂时获得了别人的喜欢,可这只是暂时的,一旦你感觉累了、松懈了,讨好行为不再继续,这份好感就会降低,反而还会让人觉得表里不一。
忘记在那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起初想要给领导、同事留下好印象,每天第一个到单位,然后把办公室打扫一下,给绿植浇浇水,甚至有时还帮领导洗杯子。同事委托她帮助处理一些工作,她也欣然接受,开开心心地去工作。可好景不长,她崩溃了,甚至想离职。
时间一长,她厌倦了第一个到单位并打扫。
同事求她帮忙的工作越来越多,可她连自己的工作量都忙不完。
她开始无力维护起初的好好女士的形象,可又不好意思拒绝同事的请求,怕同事们不喜欢她了。可最后,她真的真的受不了了,情绪大爆发,拒绝了所有人的请求。同事们不解怎么她一下变化这么大。但她的变化在我看来,都是很正常的,她外表可能没有什么变化,可是内心一直在压抑着,当压抑不住时,最终肯定会爆发。
特别喜欢《简爱》中的一段话:
你以为我会无足轻重的留在这里吗?你以为我是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人吗?你以为我贫穷、低微、不美、缈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和你有一样多的灵魂,一样充实的心。如果上帝赐予我一点美,许多钱,我就要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不是以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准则和你说话,而是我的心灵同你的心灵讲话。
卑微的讨好别人,只会换来别人的无视,这世界只有自身的强大,才能换来别人对你的重视,只有平等的对待,才能换来真正的尊重。
所以不要讨好别人,想办法让自己更自信,用心讨好自己!
02
索取表扬。在我与父母相处的过程中,有争吵,有急躁,有互不理解,我总是渴望父母可以夸夸我,可父母却不是三岁小孩,他们不配合,不管我做什么事都要先打击,更别提赞扬,只有批评与说教,所以我们无法深入交流。就像焦艳俊在《我家那闺女》中说的,跟父母谈心,告诉他们自己的忧伤与困难,最后反而会获得双倍的痛苦;告诉他们自己的欢喜,他们也能给你整出悲伤来。久而久之,就不想聊天了。
我与朋友们也谈过去与父母沟通的困惑,他们或多或少也有这种苦恼。常常会感慨道,父母那一辈子的人似乎都不太会肯定别人。也许你会疑惑我表达的内容似乎跟“索取表扬”矛盾,不是不要“索取表扬”么?怎么变成索要表扬了。
其实不矛盾。
由于从小生活在不被父母肯定的环境中,所以对没有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幼小的我们来说,因为没有被满足,所以就更想获得外界肯定,想要教师肯定,想要同学肯定,想要领导肯定,想要同事肯定……
可现在我长大了,我意识到了从原生家庭中养成的“索取表扬”的模式和习得了父母不会赞扬的社交方式。当我觉察到的时候,很吃惊。想起那句,我们终究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索取表扬”是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遥控器放在了别人身上,当别人没有表扬你的时候,你就开始患得患失、郁郁寡欢;当别人表扬你的时候,你就开始开心拍手、撒花乱跑。当人生的遥控器在别人身上,你还能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嘛?
人生是自己的,就这一辈子,有多少时间可以浪费在等待别人的表扬上,怕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是不是有点可悲。与其求他人的赞,不如自己举起大拇指给自己一个大大的赞,做自己情绪上的主人。
不要“索取表扬”,但要肯定自己与他人。这里表达的“肯定”不是讨好别人,而是实事求是地客观表达。别人做的好的地方,要虚心学习并表扬,不要酸溜溜地否定别人。
03
攻击别人。那些攻击别人的话,有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自身状况和心理创伤。越是千疮百孔,越喜欢攻击别人以求心理安慰。
自己没钱,就仇视富人;自己丑陋,就仇视美人;自己丑笨,就仇视聪明人。他们自卑,为自己不能变优秀找借口,自己不努力却讨厌比他们优秀的人,好像优秀的人就应该向他们这样活着。
忘记在哪听到了一句话,大概意识是,当你努力爬上高峰时,在你身下的人不是恭喜鼓励你再接再厉,而是伸手想把你拽回他们所在的位置。明显那种我过不好,你也甭过好的心态。
尤其是网络上无脑的喷子,躲在互联网的背后,敲打那些谩骂侮辱的话,他们借着网络用言语攻击别人,把自己人生不如意发泄在别人身上。内心真正富足的人,是不会靠攻击别人来获取优越感的。只有内心匮乏的自卑者,才会通过打压别人以获得平衡感,与这种人交谈很累,一触碰到他们敏感地带,他们进入战斗状态准备攻击。
罗振宇说人生中最重要的三感:
安全感,优越感,存在感。
坏的安全感来自讨好外界,好的安全感是信任外界。
坏的存在感是索取表扬和肯定,好的存在感则是对自我成长有清晰的感知就够了。
坏的优越感是攻击他人,好的优越感是达成自己的目标。
想要拥有更好的人生,更好的自己,从现在开始,警惕三件事并少做:1、讨好外界;2、索取表扬;3、攻击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