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写于2018-10-5)
第二次上M2了,上一次是与PCP13一起上的,温故而知新,再一次剥洋葱去了解自己。
喜欢陶喆的《找自己》,但找自己却是最难的一件事,M2学习九型人格并不是为了最终给自己和他人找到那个号码,而只是打开了一扇门,开启了对不同性格的知觉之门:为什么人与人想法不同,做法不同,价值观不同?原来,不同就对了。读完M2,一下子,困扰了许久的问题突然有了合理的解释。我们看待自己、看待身边的Ta的时候,多了一份理解和包容,同时也提醒我们自己,需要看到自己性格的盲点,提升短板。
看到真实的性格需要打开自己: open mind, open heart, open will. 在探寻自我时有几个难点,一是区分是“想成为”还是“真的是”;二是区分正常、自在、受压情况下会导致行为偏向另外的性格;三是区分本来面目与被训练过、包装过、戴面具之后的状态。因此不光看外在的行为偏好,也要看基本恐惧和基本欲望,多追溯童年的自然状态和记忆。这点类似于心理咨询时追溯童年、原生家庭影响,甚至催眠和梦境的反映。
九型的学习是一种从无知到有知,再从有知到无形的过程。最开始的无知不必解释,是最原始的状态;到“有知”则是通过学习9个型号,尽可能的对号入座,但很有可能不能顺利的对号入座,这里需要教练技术去了解自己和寻找盲点,需要一些时间和空间;最后的“无形”是在充分被九型“折磨”后,将九型融入血液,不必再纠结于型号归类,更不用“贴标签”,看人之大,相信人的潜能,可以突破自己成为第十型。
所以我理解,学习九型并不是为了给自己和他人定型。九型对于教练技术是个很好的辅助工具,可以更快更好的理解被教练者的初衷和想法背后的深意。但也不需被九型禁锢,认为自己或他人就是这样。人是个复杂的系统,这个复杂系统在不同环境下又呈现出复杂的面,有的时候人的行为连自己都解释不了,分析一个人这很难,不过这也是很有意思的地方,我们需要不断的空杯心态,去认识和接纳那个永远也不能完全了解的自己。
本次课程我分别在4,3号上台进行了区分,上一次课程我是在8,3号上台的,很奇怪的是,上次我从来没有想过会有4号性格,这次却看到不少4号面,甚至被典型4号同学认为是同型,也是受宠若惊。看来“剥洋葱”任重而道远啊!
课堂的小组教练中,在总结之前经验的基础上,更注重Connection和聚焦,少写笔记多进行眼神交流和观察身体语言,根据对方回答的“点”去深挖和溯源,想象自己是镜子,中立客观的反映,及时进行反馈和停止。在我们这些“菜鸟”教练下,被教练者很容易跳出来,认为“被套”或“被导”,或者重复说过的问题,以至于降低了信任和开放度等。从某种程度上,教练与被教练者也是需要一点化学作用的,找到“对”的人,开放度和信任度一下子可以很高很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