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本章强调“敬为孝本”。除了养老,还要敬老。孔子认为,光把老人养起来,不敬老人,和养狗养马有什么两样?养爹养妈,不同养狗养马。
孔子先说“今之孝者”,这个开头的“今”字隐含着和“古”相比较,虽然没明白说出“古之孝者”是怎么回事,但是从以下的回答中,可以推论出来是和“今之孝者”不同的。恐怕发人深省的是从孔子那个时代,带有敬意的孝顺已经十分罕见了,不只是现代人的特色。所以现代人出钱奉养父母就已经算是孝顺了,敬与不敬早就是苛求了。
以上综自孙中兴和李零两位先生的讲解。
另,樊登先生对本章的背景猜测有意思,录于下。
孔子这话说得相当难听。
此时,孔子离他生命的终点已经很近了。而曾经发生了一件事,我认为孔子心里并不舒服。
一天,孔子的学生上朝回来,孔子问朝里发生了什么事。学生说,上朝时讨论了一些大事,并没有对孔子说细节。孔子说:“你没有告诉我的事情,我听得多了。”
这说明孔子的晚年生活节奏变慢了,反应变慢了,感官变慢了,也出现了话多、信息不灵、爱操心的特点。此时,连孔子的学生,那些他看着长大的孩子都开始说:“我们在谈论国家大事,您就别多问了。”
有可能在发生这件事之后,子游刚好跑来问孝,撞到“枪口”上了。孔子说,不要像养犬、养马一样去养一个老人家,这是孔子作为一个老去之人的感慨。
(背景故事的出处,待查)
〔附〕
言偃(前506–?)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春秋末吴国常熟人,与子夏、子张齐名,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和子夏并称孔门“文学双杰”。曾为武城宰。受颜氏之儒曾子排挤,由于祭礼意见不合于曾子师弟而被迫离开鲁国,是南方之孔子学说的传播者。孔子曾云:“吾门有偃,吾道其南。”意即我门下有了言偃,我的学说才得以在南方传播。故言偃被誉为“南方夫子”。子游的儒学思想曾为历代人们所推崇。
《礼记·檀弓上》“小敛之奠,子游曰:‘于东方。’曾子曰:‘于西方,敛斯席矣。’小敛之奠在西方,鲁礼之末失也。”奠,死后至下葬前以酒食物品供奉死者。子游说祭品应放在遗体的东侧,根据是《仪礼·士丧礼》:“奠尸于东。”曾子说放在西侧,并认为小殓后祭品应放在席上,但小殓并无席。曾子根据当时鲁国的习俗讲礼仪,并不符合礼制规定。
颜氏之儒是儒家八派之一。儒家八派是指战国时期儒家内部分化而形成的八个学派。儒家八派之说,始见于《韩非子》的《显学》篇:“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可参考郭沫若《十批判书·儒家八派的批判》。
韩非子没有列出子游学派,后世学者认为子游属于思孟学派,并且被认为是该学派的重要宗师。也就是说子游的思想影响了子思和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