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说:“我总是从实际的方面去考虑,而且考虑得很周到。幼年的经历、家教和天性谨慎,是我变得沉默的起因”。沉默是一种生活方式,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作者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中倾注了其对中国民众命运的关注,以反讽和幽默的手法直面生活,从一个轻松的角度来解析身边复杂的事态。
一、关于沉默
“在我周围,像我这种性格的人特多——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则妙语连珠,换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这是他那个时代的写照,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写照。每个时代都要敢言者也有沉默着,沉默表面都是相似的,但原因各有不同,王小波将沉默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有些人没能力或没有机会说话这类人是多是弱势群体,这也印证了福柯那句“话语即权力”;二是有人有隐情不便说话的;三是有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对于话语世界还有某种厌恶之情而不说话,所以很多人变得沉默寡言。
二、关于思考
罗素先生说,“最大的不平等是知识的差异——有人聪明有人笨,这就是问题之所在”这句话当然有其片面性,是知识的差异,包括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我们不能否认这个现实,但和人的思维也有关。罗素所说的知识、聪明是广义的,不但包括科学知识,还包括文化素质、艺术的品味等,所以人要多读书,广泛涉猎补充自己的知识,在读与学的时候要保持自己思考的能力,知识可拓宽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向。
摘录:
胡思乱想并不有趣,有趣的事有道理且新奇。
一个人倘若需要从思想中得到快乐,那么他的第一个欲望就是学习。
有趣的事多少都带点毛病,不信你看有趣的纪实文学,总是和犯罪之类的是有关系。
很直露地寻求好处,恐怕不是上策。
对于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的精英更为重要。
自以为一无所知,体会寻求知识的乐趣了,也不肯做个“智慧满盈”的儒士,忍受这种无所事事的煎熬。
三、关于道德
在书中他谈到公民道德问题,举个很小的例子就是路边摊的早餐,确实我们明知他们卫生上可能会有一些问题,但是依然有人卖有人买。我们反过来深入地想一下原因,这是他们谋生的手段,也是他们都生活方式,一切人的经历和环境不同,所以做出的事情也不同。我们要怀着平等之心,把人人同等看待,你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但是不能剥夺别人生存、选择的权力。
“《独立宣言》里说:我们认为,人人生而平等。这话是讲给英国皇上听的,表明了平民的尊严。这话孟夫子一定反对,他说过:无君无父,是禽兽也——这又简直是宣布说,平民不该有自己尊严。”
“任何一种信仰,包括我的信仰在内,如果被滥用,都可以成为打人的棍子、迫害别人的工具。”
常在报纸上看到这样的消息:流氓横行不法,围观者如堵,无人上前制止。我敢断定,围观的都是君子,也很想制止,但怎么制止呢?难道上前和他打一架吗?须知君子动口不动手啊。——君子的尊严 P206
四、关于学术
王小波和其妻子李银河花了十几年的时间研究了一个社会问题——同性恋,但是这个研究成果因事不符合社会道德评标标准,并没有被认可和发表。由此,我们还可以引申去观察一下身边的研究,有一些研究可能为了迎合某个标准而修改数据的真实性,所以在学术界“研究的结论会不会累计自身,是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学者往往在求真实和受欢迎中苦苦求索一条两全之路。当然在学术越来越规范的要求下,这种现象在减少。
读王小波的书会给他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他的思想让迷茫的人知道:认真思考,努力学习,全身心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更有意义。
摘录:
贫困是一种生活方式,富裕是另一种生活方式;追求聪明是一种人生态度,追求愚蠢二是另一种生活态度。
假如别人都不尊重我,我也没法尊重别人。
真正的学问不在字句上而在思想。
不但对全是的爱好可以使人误入歧途,服从权势的欲望也可以使人误入歧途。
假如说,人得到自己希求的东西就是幸福,那就言之成理。倘若说因为某件事是幸福的,所以我们就希求它,那就是错误的。谁也不是因为吃是幸福的才饿呀。幸福的来源,就是不计苦乐、不计利弊、自然存在的需要,这种需要的种类、分量,都不是可以任意指定的。
社会对个人不只是起好作用,他还是个起哄的场所。
假如人生活在一种无力改变的痛苦之中,就会转而爱上这种痛苦,把它视为一种快乐,以便使自己好过一些。对于这个道理稍加推广,就会想到:人一种会自己欺骗自己的动物。
我们的社会里,必须有改变物质生活的原动力,这样才能把未来的命脉握在自己的手中。
做爱做的是才是“有”,做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做的是则是“无”。……我这一生绝不会向虚无头像。我会一直战斗到死。
对于意见愚蠢的事,你只能唱唱反调。
现在的他走出沉默,挤进话语圈,他说,“在这世界上的一切人之中,我最希望予以提升的人是自己”。这话很卑鄙,很自私,也很诚实。“在我看来,教育人民,洗涤灵魂这些话都太假太空。就好像你的梦想是改变世界,那还不如先改变自己。王小波无意改变世界,他只是勇敢地在表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