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论语·雍也第六 》里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话中所包含的意思:“即拥有知识的人不如爱好那些知识的人;而爱好知识的人又不如以学习知识为乐趣的人。”
孔老夫子的这番话,对于我们学习普通的知识技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但对于学【道】这一还原人之本来面目,让人生过得真正的清静自在、幸福快乐!则莫过于先要达到至善良知。
儒家大学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何谓“致知格物”?
致知格物即转变观念,将我们的人知人见,经过修行,革除物欲后转化为儒知儒见、佛知佛见和道用智慧。(转识成智,即“知”在常态下,是个人见解,属“识”的范畴,经过革除五毒物欲后,则化为了智慧。)
欲达此境,必然要学习正知正见而后行动,学思道兼。思了学、学了思。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及至豁然贯通,则达“知”的极致了。
知至才能意诚,意诚方可心正,心正则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即可次第得到了!
学道者的认识和见地有限,而天下事物的意义原理无穷。因此有我们所知的,必定有我们不知的;等到我们了解那些不知的,更有众多我们不知的。因此诗人有如切如磋的比喻,以此来形容学思严谨,穷究事物原理的不容易。
我们人不是没有至善良知!而要做到真正的至善良知却甚难。
世人对于珠宝首饰、玉石古顽呀!都想用手拿着戴上,置身隐秘处收藏起来。这是为什么?
是因为真的知道它们是宝物啊!
倘若学道的人,能够真知自己身上藏的珍宝比之珠宝首饰、玉石古玩珍贵千万倍,就不担忧其不精进了。
如果真正知晓:“一人生来有一身,一身皆有一真人;真人灵妙通天地,真人清静无埃尘;真人自古不增减,真人从来莫死生。但能养得真人就,胜如贫子获万金。”哪还不能苦海无边 回头向道呢?
再比如人们对于砒霜和利刃呀!皆不敢用舌头去品尝,用身体去阻挡。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真知毒药利刃能够伤人乃至致人于死地呀!若然想要去掉恶习的人,像这样真知其害,则不愁除恶务净了。
人的真心原本灵妙明晰,只是由于物欲的蒙蔽,以致利令智昏了。如果知是物欲所致,便是明白了问题的根源。因而会勤加修炼不为所惑的定力。今天减去一点,明天除掉一些。
当物欲忽然升起便及时灭除,你能马上知晓觉察么?
知晓并且觉察照破,则可以达到不生不灭。一旦到了不生不灭之境,则心定且性尽了。
还有此刻你的呼吸,他的一出一入,你知道么?
知道且能心息相依,久之则可以不出不入。当达至不出不入的真息之境,则气全而生命就完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