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的一百天又将开始挑战了,这次,没有觉得特别的吃力,反而是有了一种情感寄托的抓手。很幸运,终于在文字的世界里与自己的心相遇!
想当初,我是多么害怕写作,恐惧源于不会,对生活也没有太多感悟,总是这样平平常常的重复着,时间久了,淡了也就麻木了。
集体备课,今天没有给我太多的灵感,反而是变成了一个集体的吐槽大会。虽然大家反应的问题都是事实,可毕竟我们改变不了环境,那只有改变自己,奥利给!
周二时候与硕博老师的沟通,又一次打开了我上语文课的视野,原来语文课也可以上的有滋有味,关键是看老师的水平。
今日浏览文章时看到一句很有感触的话:怕的不是学生不读书,而是一群不爱读书的人在教书。后背惊吓出一身的冷汗,这不正是我吗?
开始把自己带入情境中,回想从教这几年的教学生涯,除了教材和课本,基本很少看专业的书,没有渊博的知识做支撑,又如何能轻松驾驭课堂。
终于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越教越累,原来的那点干货早就淘光了。能力配不上教学时,吃力是肯定的,随之而来的便是焦虑,暴躁等不安的情绪。
最近感觉上课比之前轻松多了,学生也越来越喜欢听了,不仅是有故事,还有游戏,这样好玩的课堂,谁不喜欢呢。
想着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作业的有效性,还必须落实在课堂内。必要的练习还是需要的。看起来专题式的学习很有必要。
准备自己在录制一些小的微课,让学生们回去反复看,反复听,不断地重复总会有所进步。
准备在微课中增加一点的趣味性,这样,不用特别逼迫学生,而是用兴趣去吸引他们,一点一点的进步总好过什么都不做。
在校没有时间,那么就课外多做准备,落实要到位。小组合作是必然趋势,以教带学才能发挥学生更大的潜能。
恩威并施,学生在不经意间也学会了很多看似不重要,实则有意义的事。当一切都水到渠成以后,分数也不过是教育之外的附加品而已,开发和挖掘他们各自的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起一个又一个的微习惯才是王道。
今日把小组人数调整成3人,由此想到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当然,并不是特指三人。人数调整的想法是源自三角形稳固的定理,所以,又来了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
这次少了很多的争吵风波,有能力的基本都可以胜任组长,能力欠缺的也开始慢慢成长,这样的氛围很不错,希望不仅仅是徒有其表。
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育人的背后才有分数的高贵。本末倒置必定走不长久。
终于知道,原来情怀这个东西非常值得我拥有,也值得成全更好的我们。
你们也来猜一猜,他们这是在干嘛?什么样的节日里会有这样的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