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家庭的七个习惯》[ 美] 史蒂芬·柯维
���
一千个家庭有一千种状况,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家庭生活,但很多问题都有共同的解决思路。
本书作者、美国学界“思想巨匠”史蒂芬·柯维通过几个广为人知的原则,为读者提供了思考的框架和方式,让大家认真观察自己的处境,找到问题根源,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
分享书中关于家庭成员相处的两个内容:
1. 『对家人的行为做出反馈』
每个人都有“盲点”,看不到自己需要改变和进步的地方。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果没有人提出来,可能当事人也不会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但如果指出的方式不对,也无法有效帮助对方改正。
正确反馈的两个方法:时机和方式。
001 在动作停止之前进行反馈。一般来说,家人不想听到类似这样“刺耳”的反馈,这会带来威胁和反作用。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挖出这些十分敏感的“盲点”,让当事人识别出来,知道问题所在。
最好在动作停止之前进行反馈,即家人出现问题的时候,当面指出来。这样对方就可以对自己的行为有直观的感受,而且无法回避。
002 强调自己的感受,让对方理解。在反馈时,要传递出“我”的信息,重点强调自己的感受。比如“我是这样想的”、“我担心的是”。如果传递的是“你”的信息,指责对方,比如“你太以自我为中心了”、“你造成多大的麻烦”,就会形成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让对方更加排斥,甚至会给对方造成伤害。
2. 『对家人的话语进行反馈』
当家人把话说完以后,我们需要回应,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即使没认真听,没理解其中的含义,也可以把话接上,比如用一些万能的句子应付:好的,我知道了。
“做一个忠实的翻译者”:
相比简单的回应,反馈的要求会更高一些。它需要我们留意话语背后的意义而不是文字,简单地说就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先消化对方所说的内容,然后再跟对方确认我们理解得对不对,让双方更好地去解决问题。
当对方说完之后,不要急着从自己的立场入手,而是用“你”为主语,把对方传递出来的信息反馈回去,鼓励他进一步说出自己的感受或者需求,就可以让谈话更深入,更触及问题的核心。
避免三种跟孩子沟通的常见方式:
001 “别担心,没有人会不理你。”或者“走自己的路,不管别人怎么说。”这都是基于这位父亲自己的需要和价值观的评判。
002 “告诉我,其他小朋友跟你说了什么?”这是父亲想找出自己关心的信息。
003 “他们这样议论你,说明你比他们坚定,你的情绪是正常的。”这是父亲按照自己的想法强行解释,并希望孩子也接受。
这三种回答方式都是站在听者的角度去评判、刺探和解释,这样一来对话就很难展开,问题也无法解决。
要想做到“忠实的翻译者”,首先要消化孩子所说的内容,然后从孩子的角度,跟他确认感受。这样,孩子会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双方对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有助于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