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发了一个名为《2021年只剩下10%了》的视频,放出来便刷屏网络,大家纷纷哀叹:这一年好像什么都没干,年初立下的雄心壮志也没实现,这么快又要结束了。
网上有个冷笑话,是这样描述这些人的——
年初的时候:“我今年一定要做成xxx!!!”
到了年末,继续振臂高呼:“我明年一定要做成xxx!!!”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一句话:“有志之人立常志,无志之人常立志。”
我们都向往着当那个“立长志”的高手,但事实上,“常立志”才是一般人的常态。
1、为什么我们总是能说到却没法做到?
希望我们都能记住一个最基本的常识——
有想法和有能力,是两码事。
有想法是好事,但别把你的想法当成自己的本事。
因为脑子里的想法只是想法,假如你不能永实际行动,让抽象的想法变成每个人都能看见的现实,不管利用各种传播载体呈现的文字、图片,音视频,还是职场里一个个具体的项目,又或者是事业的成果,那么这些想法,永远只能成为空谈。
真正的本事,需要积累,需要与现实发生一次又一次的碰撞,甚至碰到头破血流,然后融入自己的血液,刻在自己的骨头里,让它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这个时候,当你把引以为傲的本事呈现在别人面前的时候,对方才会恍然大悟,并心悦诚服地想:那是真真正正属于你的东西,而不是别人的。
所以说,在新年之初许下一堆愿望并没什么了不起,到了年末,能把这张愿望清单都实现了的人,才是真正的了不起。
2、要怎样做,才能真正地“知行合一”?
首先,我们必须搞清楚,我们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些事情我们非做不可。
比如说,小A立下了一个flag:今年要阅读100本书。
如果小A没办法搞清楚,他是不是真的需要读100本书,以及非读这么多书不可,那这条愿望就跟废纸没有任何区别。
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简单实用的工具,叫做“5Why法”,就是通过问5个或者以上的问题,一直寻根究底,它基本上就可以为你解决大多数暂时无法理清的问题
问:小A读书只是为了读书吗?
答:他可能只是想提升自己。
问:他要提升自己,真的只有读书这个途径吗?
答:不一定,他还可以去听书,上课。
问:那为什么非要读书呢?上课不可以吗?
答:当然可以,只是读书对小A来说更方便,且成本更小。
问:除了成本问题,读书这个选项更优于其他选项的原因是什么?
答:对小A来说,通过读书来成长的方式,能更好地灵活运用自己的时间。
问:那么小A有必要读100本书那么多吗?
答:这要看小A是想浅尝辄止,还是追求深度阅读了。毕竟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
问:如果小A要深度阅读,该如何去选书?
答:这得看小A自己需要提升的领域是什么,以及这些领域里有多少本值得一读的书,再制定详细的执行计划。
到这里,我们基本上就可以确定,小A的读书计划从客观上是有必要执行的,只是执行计划需要从长计议。
那该如何去执行?
这就要看小A想提升自己哪方面的能力。
如果他想进修心理学,必然要找心理学专业领域的书来读;如果想提升文学审美水平,就必定要去读一些中外名著;假如他要搞科研,那他就应该把重心放在阅读他专攻的领域的文献上……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说了这么多,其实也就只有一句话:我们要立足在实际问题上,然后从自己能着手的地方,开始慢慢地解决它。
因为解决问题的过程,才是我们塑造能力、升级自己的过程。
总结
那些不断脚踏实地、迭代自己的人,正在积极地改变这个世界。
而让拖延成为惯性,只有空想而不付诸实际行动的人,他们其实也在改变世界——只是他们让自己的世界失去了一切的可能。
2021年快结束了,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抓住每一次机会,珍惜每一寸光阴,去做那些能带给我们价值的事,并远离消耗我们的事。
这是一个渴望成长的成年人,应当秉持的最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