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想偷偷一个人往前走,现在一群人一起向前走才知道收获有多大。在碰撞中吸收更多,学习更多,反思更多。
今天准时21:00开始共读。虽然王老师(共读主持人依旧不在,其他小伙伴也还未上线,我们好像不再慌乱了,直接开始说)今天共读是《50个备课创意》方法3和《如何做科研》第三个矛盾即论题。今天讨论开始顺畅,看来一切都需要时间,时间磨合一切。
《50个备课创意》方法3是创新知识列表法。即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这里经过讨论应该是一节课需要学习的知识而不是知识点的全部知识)全部展示出来,让学生根据出示的知识点列表记录他们知道的有关知识点的所有内容,形式有三种:1.一名学生记录,记录全班大部分学生答案,完成全班列表。(此处我们讨论担心有说重复的怎么办,李老师意思是要考虑到不善于回答问题以及重复的现象,怎样解决。我的思考是既然是选择一些同学,这些同学应该可以代表全班学生,就算有说重复的,在表述上应该不一样,可以得到表述不同的两个相同知识点相关内容,这样看来是不是也可以)2.同学们组队完成,然后拆散组成新的队伍分享列表,增添自己没有的内容(一致认为此项操作效率回更好,而且能够考虑到不爱回答问题,有效果有温度,可以尝试)3.邀请学生站起来全班活动尝试尽可能多地与同伴交流(有点不适合国情,会影响课堂教学纪律,其实可以跳出看,形式不应该大于内容,在内容合理的情况下是否可以忽视形式)
从上面的活动情况可以看出,这样知识列表法有利于学生建立知识系统,此时知识不在是一个个分散的个体,而是相互联系起来,有利于掌握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方便他们积累知识。在拓展和提升环节,前者侧重横向知识的排序和分类,后者则从纵向体现知识深度。总之,此方法很适用,可以尝试。
对于《如何做科研》矛盾即课题:通过揭示矛盾发现论题,关键在于对矛盾的敏感,难于具有逻辑的分析,复杂的是对问题进行归类并分析。有时候老师们能发现矛盾,但也经常止步于此,没有深入进行分析,;“自以为是”的想当然解决问题,就把矛盾浪费了,有时也因为没有逻辑分析,这都是需要重视起来。做科研,一定要敏感,能够发现问题并持续研究。
每天这样记录难得的心安,希望自己坚持记录,在记录中巩固,在巩固中反思,在反思中进阶、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