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或许,每个茶人心中都有一屡曼松的滋味。万千种表达,万千种感应的方法,或许都只归一为了一种情怀:一切都可以更近美一点儿、更近纯真一点儿、更近自然一点儿……喝茶原来可以是这样的。
我不敢揣测当事人之曼松作何感慨,但是作为制茶人的“作者”,我想,那份欢喜是妙不可言的。素未谋面又如何?时间和空间相隔又如何?未见山中茶、未见“作者”手中茶,一切尽在杯中茶。茶中知己,知茶遇人,最相宜,莫过如此……
谨此,敬畏王子山中已为数不多的大茶树;谨此,欣喜一番老金先生每年春天“斤斤”计较的挚爱曼松……
文一:
风吹苇草动
作者:重庆茶友 浩澜先生
喝了智默堂三泡曼松茶,想来该写点什么。不像很多老茶客,习惯在各种顶级茶中品评论道,也不像大茶山的孩子,只消一只碗、一个搪瓷茶缸、冲一杯开水就能体会山野之妙。茶禅之道,我一概不懂。一叶一盏,一壶一心,对于自己来说,只是一种赏玩之乐。喝茶,很多年来只能算是一种寻香旅行而已。
对初学者们讲述时,茶商们不过是些故事大王。他们向你推荐健康、生态、有机,或是山头、年份、历史,还有的会讲独有、升值或是投资等等。不过,还是那一杯茶,不是么?
翻开茶山的历史,我能看到的是厚重的珍贵。濮人祖先,包括后来各山各寨的先贤,实在比现代的我们懂得时光的价值,驯化、引种并世代守护茶树。在讯息慢如龟速的年代,用双脚丈量大地,并给于滋味以极其精准的区分和描述。后人体会普洱诸山之妙,仿佛是从风清扬张三丰那里学习武功绝招,自以为厉害的高手,敌不过宗师的轻轻一招。
今年,喝过好的古树茶十泡左右,好的概念和价格无关。比如十年前买下忘了的易武正山拼配,比如五年前的宁洱困鹿,比如三年前的薄荷塘、白茶园。。当时价格很低,现在喝来,有的陈香初显、酒珀色纯,有的汤水渐稠,略有药感,有的高香浮出、野性依然。不好意思,跑远了。
直到喝上曼松,才感觉以往寻香集味,只知道山头齐全的概念,实在low。所谓御贡之茶,真是站在普洱之巅,如果班章为王,冰岛为后,那倚邦曼松只能称为天外之仙。香气,曼松为无香之香,香与水路合和为一,香气不像昔归那样独特高扬,却暗涌浑厚。汤水不如白茶那样糯的直白,甜度与冰岛糖味左右皆美。曼松之绝,概括为二,一是气韵连绵不绝,只要饮下三五杯,其回甘之甜,喉韵之甜与漫漫香气混合起来,你自感觉味道之甜从胃里一直冲腾至发梢,忽然的你会一惊,此茶内劲何强到此。二是综合实力无短板。无一至强,但无一不强。好比你们班上考试,一个同学每科都拿第二而非第一,且稳定不变,绝对能让各类头名学霸后怕不已。
品过曼松,一个朋友呼出慨叹,其他普洱还怎么喝?其实没有那么可怕,高山用来仰望,而非征服,第一不错,让我们一起再与二到十名重新认识?你可能喝过不少名山,古树,单株,但是喝茶的追求指向哪里?
对我而言,曼松是一块推开茶马古道的碑文,在这个快节奏的年代,我想回望古早的时光,借一片百年前树叶,与古风对话,把自己未来的时光充盈起来,体会自己后面人生的时光之味,体会故乡山川赠赐的厚重之味,体会珍视珍惜珍存的待物之道。
若干年后,喝自己存下的茶,给朋友再叙当年故事,陶醉在后辈们惊羡眼光中。呵呵,我就是这样俗气,但快活。
标题是林忆莲翻唱关正杰一首金曲的一句。时光匆匆在走,我看不见,也许茶苇能够感受,并给我们纪念。
文二:
曼松之林下美人
作者:河南茶友 穆苹
曼松,一直是个谜,在我心中。如同林下美人,也在文字行间听人赞赏再三,究竟有文无真相,皮肤之白皙,眼波之流离,身姿之轻盈,声音之消魂,不能窥其芳泽,心有戚戚焉。
今得曼松一道,取夏之节气六只景德镇白瓷小杯为茶席,门前正盛石榴花为缀,无丝竹之音过耳,无山风白云盈袖,取沸水出汤,第一道甘甜之味,非语言所能极,口感之纯正,汤感之润泽,应接不暇,而汤中无苦无涩,几乎不似生普之属。
很难以某处描述美女,鼻眼唇齿高矮胖瘦,似乎美是一个连缀的整体,连伊人树枝上的乌鸦都清雅可人。曼松如是,没有办法做物理分割,茶汤,叶底,香气,回味,无处不甘甜。
得一好茶,已是机缘,有高朋上,分享一道好。各有所得,才是茶之意义所在,感谢自然造化,那曾经用泪水标志甜度仍在,感谢有茶友们在,度过这个石榴花开的五月的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