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细雨轻柔地洒在芭蕉叶上,雨滴敲击着叶片,发出清脆的声响,仿佛在低语。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气息,宁静而清新。老子站在书堂中间,看着外面的濛濛细雨。
卓兮跪坐在一旁,恭敬地对老子说:
“圣人,小子今日特来请教《道德经》第七章。小子发现,不同版本之间存在着诸多引人深思的文字及解释层面的差异。卓兮想听听先生对这些差异的见解。”
老子回到几案后,坐了下来:
“汝既有心求教,吾当尽力解惑。汝可先将不同版本的读来,之后阐述汝之所见。”
卓兮起身,略一思索,开始背诵:“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圣人,小子刚才背诵的是传世版本,现在小子背诵的将是帛书版本”,“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与?故能成其私。”
“先生,卓兮发现,帛书本与通行本在第七章中有一个显著的差异。帛书本中提到‘退其身’,而通行本则是‘后其身’。卓兮以为,‘退其身’更强调执政者自觉地将自身利益置于民众之后,这种行为并非权宜之计,而是源自内心深处对民众的尊崇与关爱。‘退其身’不仅体现了执政者的谦逊,更强调了一种以退为进的智慧。正如春秋时期的范蠡,在功成名就之际选择急流勇退,舍弃荣华富贵,最终得以保全自身,成为后世传颂的美谈。”
此时,尹喜也来到书堂前,书堂里传出卓兮的声音:
“而通行本的‘后其身’,虽然也传递出执政者应将自身置于次位的理念,但相比之下,‘退’字更突出了谦逊和退让的主动性。‘退其身’意味着执政者主动退让,而非被动地处于次位。”
老子听了卓兮的话,微微点头:“汝所言,有其道理。‘退其身’与‘后其身’虽字面不同,但其核心思想一致,均强调执政者应将自身利益置于民众之后。‘退’字更侧重于谦逊和退让,而‘后’字则更强调次位和后置。两者都体现了‘道’的无私与谦逊。”
卓兮起身,注视着老子:“感谢圣人解惑。此外,传世本与帛书本在文字表述上也存在细微的差别。例如,‘退其身’与‘后其身’,如此微小的字词差别,也可能在特定的语境和解读中衍生出不同的韵味与侧重点。还请圣人解惑。”
老子微微一笑,看向书堂之外:
“汝所提问题,甚是重要。尹喜对此句颇有见解,汝可先听其解释。尹喜,进来吧!”
尹喜迈步走进书堂,拱手施礼:
“少君,‘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不为大’并非指圣人无所作为,而是指圣人谦逊不争,不追求表面的伟大。圣人之所以‘不为大’,是因为他们明白,真正的伟大不在于外在的功绩和名声,而在于内心的谦逊和无私。圣人以‘道’为准则,不追求个人的荣耀和利益,而是心怀天下,顺应自然。”
尹喜停了一下,语气稍稍加重了一些,似是强调:
“然而,正是因为圣人‘不为大’,他们才能‘成其大’。这种‘大’并非外在的功绩和名声,而是内在的伟大和永恒。圣人通过谦逊和无私,赢得了百姓的拥戴和信任,最终成就了伟大的事业。”
卓兮听了,若有所思的点点头说道:
“就例如,在后世,汉初的统治者采用黄老之学,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减少政府对民众的干预。他们‘不为大’,不追求个人的功绩和名声,而是顺应自然,休养生息,最终实现了经济的复苏与社会的稳定。这就是‘故能成其大’的体现。文始先生,您的解释让我对‘不为大’和‘成其大’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为大’意味着谦逊和无私,而‘成其大’则是这种谦逊和无私的必然结果。”
尹喜微笑,点头:
“正是如此。‘道’是无私的,圣人效法‘道’,以谦逊和无私的态度对待天下万物。他们不追求个人的伟大,而是顺应自然,最终成就了真正的伟大。”
老子微笑着,看向二人目光中流露出赞许:
“所言甚是。‘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是《道德经》中非常重要的思想。它提醒我们,真正的伟大不在于外在的功绩和名声,而在于内心的谦逊和无私。”
卓兮似有所悟:
“圣人,文始先生,卓兮明白了。‘不为大’和‘成其大’之间的关系,正是‘道’的无私和谦逊的体现。圣人通过谦逊和无私,最终成就了伟大的事业。”
......
写在读《道德经》第七章之后
天地无私,长久之道
《道德经》第七章以简练的语言揭示了“道”的本质和圣人之道,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尽管不同版本在文字表述上略有差异,但核心思想一脉相承,都指向“无为”“不争”和“利他”。通过对帛书本、竹简本和通行本(如王弼本、河上公本)的阅读和思考,我感受到老子思想的深邃与超越时空的智慧。
一、帛书本:质朴的语言,深刻的哲思
帛书本的文字古朴简洁,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第七章开篇即言:“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帛书本用“退其身”而非“后其身”,更加强调了谦逊和退让的重要性。
感悟:
1.天地无私,长久之道: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而是为万物提供生长的环境。这种“无私”的精神让我反思,人生的真正价值不在于索取和占有,而在于奉献和给予。只有像天地一样,不以自我为中心,才能获得更长久、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谦逊退让,成就自我:“退其身”意味着放下自我,放下对名利的执着,以谦逊的姿态面对世界。这种“退”并非懦弱,而是一种智慧和力量。正如老子所言:“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谦逊退让,反而能成就更大的自我。
3.无为而治,自然而然:帛书本强调“无为”的思想,即顺应自然,不妄为,不强求。这种思想让我意识到,人生中很多事情不必强求,顺其自然,反而能水到渠成。
二、竹简本:简略的文字,深邃的智慧
竹简本内容简略,但言简意赅,蕴含着深邃的智慧。第七章中“退其身而身先”一句,虽然简短,却道出了深刻的哲理。
感悟
1.以退为进,大智若愚:“退其身而身先” 体现了以退为进的智慧。表面上看似退让,实际上却能获得更大的主动权和影响力。这种“大智若愚”的境界让我明白,有时候,放下执念,退一步,反而能海阔天空。
2.不争而胜,无为而无不为:竹简本虽然没有过多的解释,但“不争”的思想贯穿始终。不争,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更高明的处世哲学。正如老子所言:“夫唯不争,故无尤。” 不争,反而能避免纷争,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3.顺应自然,回归本真:竹简本的语言虽然简略,但更接近于古人的思维方式。它提醒我,要顺应自然,回归本真,不要被世俗的欲望和纷争所迷惑。
三、通行本:流畅的表达,深远的启示
通行本(如王弼本、河上公本)语言流畅,注释详尽,为理解《道德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第七章中“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一句,通行本的解释更加详细和深入。
感悟:
1.圣人之道,无私无我:通行本对“后其身”和“外其身”的解释,强调了圣人无私无我的精神。圣人之所以能“身先”和“身存”,是因为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以天下为己任。这种精神境界让我敬佩,也让我反思自己的为人处世。
2.不争之争,无为之为:通行本对“不争”和“无为”的解释更加透彻。不争,并非放弃竞争,而是不执着于竞争的结果;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不强求。这种思想让我明白,人生中很多事情需要把握好“度”,既要努力进取,又要顺其自然。
3.利他利己,和谐共生:通行本强调“利他”的思想,即以他人的利益为重,最终反而能成就自己。这种“利他利己”的理念让我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帮助,相互成就,才能实现和谐共生。
总结
通过对《道德经》第七章各版本的阅读和思考,我深刻体会到老子思想的博大精深。无论是帛书本的质朴简洁,竹简本的简略深邃,还是通行本的流畅详尽,都让我对“道”的本质和圣人之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老子倡导的“无为”“不争”“利他”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更需要放下执念,顺应自然,以谦逊和利他的心态面对一切,才能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平和,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感悟:
• 谦逊退让,不争不抢,才能成就更大的自我。
• 无私无我,利他利己,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与共赢。
• 顺应自然,不妄为,不强求,才能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