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之声丨《我们仨》呵护每一个永恒的定格

读书时期,因《围城》而识钱锺书,也总是听闻“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但真正从文字里了解杨绛先生,了解这样一个“传奇”的家庭,还要从《我们仨》开始。

三联书店出版的《我们仨》,淡黄的封面原味素雅,树木的褶皱感与柔感由手及心,就像是杨绛先生的文字一样,不喧哗不华丽,但舒服自然,触及内心最柔软的角落。书中钱锺书的亲笔书信、文末钱瑗的日记信件真实而有趣。杨绛先生采用梦境与现实夹杂的笔调来叙述,“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三部分构成全篇,篇幅虽短,事件多琐碎,但百年人生的她实际上讲了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

合上书本,一句句话、一幕幕场景在脑海里浮现,温暖又深邃的感觉久久萦绕,仿佛触动了无数个思考的开关。追忆中,波折有多少,情谊就有多深。两人初见、结婚、出国、生女,再经历分别、被打压,最后钱媛、钱锺书相继病逝,只剩下杨绛一个人思念,毫无夸饰和渲染的文字背后,无时无刻不涌动着杨绛一家对生活的热爱,对现实的忍耐,以及在重大挫折面前心胸的豁达。在她的笔下,爱情很美好,婚姻很琐碎,环境很压抑,心心相惜、相知相守才能得长久、安稳、幸福。

把不屈的性格交给磨砺,把内心的安定交给书籍,把坚守的爱情交给理解,在这个故事里我们能找到相似的喜怒哀乐、柴米油盐、诗和远方,但我们从未像她一样,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又将种子落入土里。这也许就是杨绛先生能说出“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的原因吧。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不论见过多少人,经历过多少事,去过多少远方,我们终其一生都在不断遇见与告别,或雀跃,或失落,或后悔,在单向行驶的时光列车上,我们也许怎么也学不会好好表达,不知道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懂得如何珍惜,不知道如何才算不辜负此生。

但从杨绛先生那里,我们可以明白,不论是否岁月静好都要慢慢过,要细细品味,不要期待能按下日子的“快进键”,更不要糟蹋。现今柴米油盐的琐碎、一件件事的紧迫感、日子的鸡飞狗跳,还有父母的絮絮叨叨、朋友的嬉笑玩闹,甚至是争执时的面红耳赤、气急败坏,有一天也许会变成我们无比怀念的瞬间。

“我们仨”不虚度此生,那我们呢?合上书本细细冥想,我想当某一天我甚至不能重复某些瞬间时,我会不会后悔自己浪费了多少时间在无用的人和事上,会不会懊恼自己心力不够强大,心胸不宽广。因为,一切都将散去,唯有曾经真心对待过、认真爱过、全力付出的瞬间,才能永恒定格。知世故而不世故,知己而不固己,无法做到杨绛式的贤与才,时光流转中,我也无数次想寻觅那些“值得”,去细心呵护那些永恒的定格。

(文章发表于2020-4-24《湖南工人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杨绛先生曾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不得不佩服杨绛,无论多么...
    趣读书吧阅读 4,597评论 0 3
  • 近日,慢慢地读完了杨绛所著《我们仨》一书。这本书并不算厚,却让人可以掂出十足的分量,那是因为在作者简洁平淡的叙述中...
    泠风思语阅读 5,901评论 1 16
  • “菜脯”是閩南等很常見、很普通的小菜,也就是蘿蔔乾。形狀多樣,有整个的、切塊、切絲等;未經壓揉的有叫“青long”...
    毋成囝阅读 2,890评论 1 1
  • 前天还是最高温30度,热得人大汗淋漓,昨天又降温,到今天更冷,断崖式降温,直接降到6~8度,冷得我躲在被窝里不想起...
    小棕榈阅读 1,423评论 0 1
  • 链接js链接
    序木阅读 4,583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