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8日 星期三 “育心丽谦•时间管理100天挑战营”第24天
【早起】5:15
【学习】1.通读《大学》1遍(新一轮第1遍),《孙子兵法》2遍,第12遍。
2.时间管理第24/49讲
【锻炼】蹲1小时,抡胳膊200下,跪走半小时
【日记】
(一)习惯成自然
昨天回外婆家,本来想着我们一家三口一起去,爱人开车,我和孩子坐车,出行标配,可他说有事去不了,我就犯难了。我自己开车也是可以的,可是好几个月没摸过,不知道还记不记得怎么开了,心里没底。还有,作为标准路痴的我,不知道还记不记得路怎么走了。好纠结。在确定了他不能去之后,我还是想去,就决定自己开了,并告诉自己:“没有什么不可以。”
坐上驾驶位,启动发动机,调整好座位,系上安全带,摸摸方向盘,踩踩刹车,调一下后视镜,洗洗前窗玻璃,感觉就回来了。开车上路,很自然地关注前后左右的情况。想起爱人说的,开车跟骑车一样,会了之后就忘不了了,即使很久没骑(开),一上手感觉自然就回来了。确实是这样,所谓的习惯,就是下意识的行为,不需要经过大脑思考就能自然反应。就像我们读经典,当读到滚瓜烂熟之后,即使我们不想背,经典中的文字都会一段一段地自己跳出来;当别人说起上句的时候,我们也会很自然地接上下句,不需要思考的。
当然,在习惯养成之前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刻意练习,过程可能会比较辛苦,也难免会有些磕磕碰碰不顺利的时候,只要坚持下去,使行为由僵化到固化,再来优化,慢慢地和意识合为一体,就会越来越轻松自然了。我们和孩子读经典也是一样的道理。刚开始的时候,难免会碰到孩子不愿读,或者自己因为读不懂不理解而读不下去等等问题,没关系,只要相信这条路是对的,坚持下去就好了。当习惯养成,读经变成跟吃饭、睡觉一样,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关于读经习惯的养成,可参看我的另一篇日记《像爱上蹲墙一样爱上读经典》。)
(二)明师指路很重要
回去的路之前走过几次,依稀记得,走起来还算顺利,不过有一个路口还是走错了。那是一个新开的路口,爱人早就算到我这路痴可能走错,特地拿纸和笔画给我看,我看了跟他说知道了,可实际走的时候还是被他算准了。不过,我知道大方向在哪里,看着路牌,还是摸回本来该走的道上了。
从外婆家到妈妈家的路我自己走得比较少,爱人开的时候我都不认路的,轮到自己开就搞不清楚情况了。出发前表哥跟我说了要怎么走,可实际上还是拐错了方向。我是走了一段路,看着两边的景物不太熟悉,才发觉自己又走错了,可是看看路牌,明明写着是往漳州的方向呀,就没调头,继续往前走,直到进了市区我悬着的心才放下来。后来想想,应该是从外婆家出来的路,两个方向都可以到漳州,我一不小心走了比较远的那一条。
回想自己每次走错,其实很多时候事先都知道要怎么走,在走的时候也很关注路牌,知道要在哪个路口要拐弯,那错在哪里呢?错在对路不熟悉,不知道下一个路口还有多远,很多时候没有及时变道,为了不违反交通规则和给其他车辆造成麻烦,只能在错的道上继续走下去;有时候虽然提前变道了,但有的路口不明显,过了才发现,已经退不回去了。路牌虽然能告诉我们下一个路口在哪里,但不能很智能地告诉我们还有多远,也不能告诉我们一些临时的变故。每当这个时候我就想,要是有个认路的人在旁边指路多好啊,真是太需要明师了。
明师,是明白的“明”,就是走过这条路,熟悉路况,并返回原点带别人走的人。开车的时候,如果有个认路的人坐在旁边,告诉我们下一个路口在哪里,什么时候要变道,什么时候要拐弯,路上哪里有个坑要绕过去,哪里有积水不要走,那我们走起来就容易多了,出错的机率也小很多。
人生的路上同样需要明师。人生的路是一条单行线,无法调头,也没有路牌,我们不知道下一个路口在哪里,也不知道要在哪里拐弯,只能凭着感觉走下去。到了岔路口,同样只能凭着感觉去选择,不管选对选错都无法回头了。如果能有明师在关键的时候给我们指点一下,我们是不是就能少走很多弯路?
那这样的明师在哪里呢?人生的明师有两种,一种是虽已做古,但把智慧留下的人。他们留下的智慧是对自己人生经验的总结,或是对自然和社会观察结果的提炼,形成文字流传下来,指导后世子孙遵道而行。他们流传下来的文字,就是被我们称为“经典”的那些古文典籍,尤其是那些带“经”字的,比如《易经》《黄帝内经》《诗经》《道德经》等。诵读这些经典,就像在和智慧老人对话,学习他们的各种经验,随时修正自己前进的路。
另一种明师,是尚在人世,并达到了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的人。比如我们想要家庭幸福、孩子教育成功、夫妻关系和谐,或者想要拥有一定的财富、名誉、地位等,我们就去寻找已经达到这样状态的人,并跟着他学习,走他走过的路。这样的人我们可以跟他们直接对话,他们也可以给我们更有针对性的指点。
我很庆幸,这两种明师我都遇到并拥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