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只有周末才有时间和精力来读书,这个学期加入新网师,才开始进行专业阅读。这个学期也读完了几本书,比如《重读苏霍姆林斯基》、《未来教师》、《爱心与教育》,《重读陶行知》读了一半。这几本书是课程要求读的书,感触最大应该是《未来教师》,其他三本虽然每次都有完成作业与打卡。但只是对当中的某些篇章有共鸣,诚实来说,这些书都不是我喜欢看的书。所以在读书的时候我大部分时间就是眼睛过了一遍,我知道读书有用,要我说出有多少感受我却是说不出来的,我追求是的如何看完这本书。
今天开始读《教师专业阅读地图》,一拿起就爱不释手,它说出了我的心声,叫我无论如何也要表达点什么,一篇读后感就自然而然的出来了,没有任何的强迫自己,不是任务式的完成,而且一种由衷的迫切的想要说出来:这本书怎么这么好。怎么来形容它的好呢,我写不出书中这么精确的词语,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一处比喻处处戳到我的心窝里。
我并不明白专业阅读是怎样的阅读,在我所认知的阅读里,我觉得阅读就是要对自己的教学有用,对自己的生活有用,自己能够把书中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当中。虽然也读过一些书,比如我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目前在读曲黎敏的《黄帝内经》,读得速度比较快,对于书中的某些概念还是有了一定了解,但是像这种书也不是我读完了,我就能完全理解了,或者这本书我能落到生活实处了,我就能很好的养生了。我只是喜欢研究,所以读起来还是没那么痛苦。又如我今年也在尝试读《爱弥儿》,大部分时间我都是压迫自己在读,当然偶尔有那么几次,我我似乎好像有所感悟,或者理解了书中的某段话,写过一些读后感。这种时候是极少的,就会让我不由自主升起一种怀疑:我花大量时间读这种书有什么用,读了以后我还是不懂。于是《爱弥儿》那本书就没有继续在读。我今年也试过两个月的时间进行《道德经》打卡,主要是读出来,然后再看释义,后续也没有再坚持。
这说明什么,我没有真正走进专业阅读,作为一个老师,我更没有形成自己的阅读体系。魏智渊老师说:“专业阅读是一场真诚而深入的恋爱,它不是一种冷冰冰的索取利用,也不是出身外表及家产的交换算计,更不是天亮以后说分手的感情消费,甚至不是一味飘在云端不食人间烟火的那种浪漫,而是与真正值得热爱的人之间的全心以待。他需要以自己全部的生命热烈地投入,为之喜,为之泣,为之狂,为之怨,以一颗诚挚而谦卑的心去聆听对方,感受对方,去勇敢地经历痛苦、怀疑、冲突,当然也包括令人战栗的惊喜,直到从对方身上认出自己并容为一体。”这话说的多好啊!
我好像从未有如此深刻的感受,就算是读《爱心与教育》那样真实感人的书籍,很多老师读着读着就流泪,我也很难陷入其中,就只当作是看别人的故事。我从未找到过自己的“根本书籍”。正如魏老师所说:不自觉地被时代风尚所影响,漂浮在词语之中而缺乏根基。我读的书大部分都是樊登读书推荐而来,别人说好我才读,或者来自我喜欢的经典,但是我又从未真正读懂过。阅读始终停留在表层,达不到深度理解与运用。
我想选一些对于我工作和生活有帮助的书,这个学期开始的专业阅读,虽然不像其他老师读得那么细致,读得那么有感悟。也存在诸多疑惑,到我明显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我开始去用自己不敏感的心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我开始关注一些教育细节,我开始写教育叙事和反思,也让我日复一日重复的工作,有了些许生气和动力。我明白教育是复杂的,我明白教育需要爱,我明白教育需要坚强的信念。所有的明白不代表我就能做到,我离知行合一还有点距离。
《教师阅读地图》在如何使用本书这一章中,提出了很多新的概念以及如何阅读做了介绍,坚持专业阅读能够解决我的这些问题,通过深度阅读,知性阅读,反思自己的阅读习惯,通过对书籍的选择、聆听、梳理、批判,在反复对话中,将书籍中有价值的东西吸纳内化到我自己的结构之中,从而使我原有的结构得到丰富优化或者重建,并且不断成长与更新。
此刻在读与写地过程中,我模糊的思路渐渐清晰,多了一些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