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科技竞争的汹涌浪潮中,教育、科技、人才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三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教育宛如肥沃的土壤,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科技创新似强劲的引擎,推动着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不断革新;人才则是连接教育与科技的核心纽带,是二者发展的驱动力。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能有效打破三者之间的壁垒,使各方资源充分流动、深度融合,形成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
创新绝非单一主体的孤立行为,而是多主体协同、全要素整合的系统性工程,是社会化协作的结晶。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新型体制优势,强化战略科技力量,通过制度创新实现知识生产、技术攻关和产业转化的高效对接。优化教育体系,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为创新提供源头活水;完善科技管理体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让创新成果尽快落地生根;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使人才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释放,从而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筑牢坚实保障。同时,这一改革也是促进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通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之间的教育差距,为更多人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机会。
注重系统性重构,深刻认识教育、科技、人才相互依存、有机融合的关系。教育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同时又培育人才;科技依托教育进步,反过来又反哺教育;人才推动科学发现与技术创造,科技的发展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价值,形成良性循环。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旨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提升国家竞争力。当下,我国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通过教育、科技、人才 “三位一体” 的系统化整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相关战略的协同联动。要立足当下、着眼长远,系统谋划、突出重点,构建完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制度体系、工作体系和评价体系,畅通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充分发挥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实现协同性突破,聚焦 “四个面向” 要求,建立健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工作机制。在部门协同方面,教育、科技、产业等部门应制定协同发展的长远战略规划,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多种手段支持引导,实现战略、管理、工作、事业、资源、政策的一体设计与推进。在区域协同方面,加强区域间教育、科技、人才合作,优化资源配置,推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战略性人才队伍和国家科研机构共研共享,形成跨领域、跨部门、跨行业、跨体制的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在产学研协同方面,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构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供需匹配、精准对接、双向融合的工作机制,打造 “政府搭台、企业出题、高校和科研院所解题” 的联动格局,实现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有机衔接。
强化适配性育才,凸显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育人方向,推动德育融入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各环节,构建 “五育融合” 的一体化育人体系。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前瞻性优化调整学科布局,强化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夯实高校学生基础知识,激发其科学探索兴趣,培养探索性、创造性思维品质,构建以科学教育、工程教育、职业教育为代表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提升人才质量为核心,聚焦原始创新能力,精准培养国家急需短缺人才。
推动创新性转化,将教育和人才优势转化为科技发展动力。当前是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关键时期,体制机制壁垒制约创新效能提升。一方面,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本身就是创新实践,需以创新驱动改革、以改革促进创新。在教育领域探索新育人方式、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在科技领域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在人才领域创新人才评价、激励、流动等机制。另一方面,发挥人才创新能力对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作用。培养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企业家,引领未来产业发展;培养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提高劳动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