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说说如何读书?这就不得不引出第二个问题,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我读书功利性非常强,而且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强。读每一本书之后我都想给自己留下些什么:也许是思维上的新知,可能会影响到行为;也许是解决了一个疑惑,从而让自己心态更好;也许是提升某一个方面的能力的方式,用具体行动去提升。
……
以上都是我读书的目的,不知道大家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因为读书的目的不同,对应的如何读书的方式自然就不同。因为我是有目的的读书,所以先从找书说起,我心中有一个疑惑,要找一个本书给我答案,所以我书是我分类后选过的。同时书已经不用都读完,有用的地方反复读,没用或者已知的部分不读或者略读。晦涩难懂的要么下决心死磕,更多的时候是放弃找我能读懂的看,也许过一段时间有些看不懂的书就能看懂了,随缘。比如说我这段时间想提高我的写作能力,所以我的电子书架上大多都是跟写作相关的书籍。选好了书才能说如何读,如果目的不明读书一定事倍功半。
今天在读赵周的《这样读书就对了》,里面把人的读书能力分为初级、高级和拆书促进师,简单的说初级就是看书,我看完了,我get到了新知识,解决了问题,也许有很多澎湃的感受,但是读完就完了,到此一游的感觉。高级分几个维度:第一个维度简单的书籍自己学会了,并且能应用到现实中,这大多数的普通人用点心都可以做到;第二是理论书籍自己可以学会并粗略的应用到实际中,你说他用了但是用的好不好不清楚。好与不好大概就是学霸和书呆子的区别吧。第三是自己不光能在生活中举一反三,更能教会其他人,让其他人都能学会这个技能;而拆书促进师就是帮助别人升了维,帮助别人学习到了书中的知识经验,推进别人学习能力的提升和落地的可能性。优秀的教书估计都是第三类人群。
我给自己估了估,我大概在高级的二分之一处。有的时候简单的工具书实用性比较强的,我践行了一部分。比如说我读了《清单法则》之后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再也不存在漏掉什么事情,事情按照轻重缓解再一区分,不需要用自己的脑子去记事情,工作就被安排的井井有条,我还觉得这个效果不错还多次给别人推荐。但是不是所有书读了都这样,只有初级的工具书我才可以。所以能力层次还要多练,达到一些经典书籍都能够用这些方法读懂并使用的情况,才能达到三分之二,然后能清晰的教会别人。
我以前就遇到一位老师,她说她在了解一个新的知识或者领域的时候,自己屡上几遍之后,很快就能总结包装成自己的课程讲给别人听,现在我才对号入做,什么是高级玩家。这是我理解的高级,所以在看书的能力上自己还是很大的潜力可挖的。还有一个评估自己的能力就是把书本当字典去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有了AI更方便了一些,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以及有些人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是怎么做的,他们的解决方案我能不能使用等,通过这一连串问题下来,问题得以解决,也算是高阶的能力,当然我自己只是这种境界,所以我只能描述这种境界,更高的境界等我到了,我再更新相关描述。
这个潜力,不是说很多知识记不住需要多记几次,而是学会新知之后的应用到几分。可以带着一些问题去读相关的书籍,例如:这本书在哪部分可以帮助到我?背后的原理是什么?我是否认同这些原理?跟我之前知道的什么道理相似,区别和边界是什么?用哪几种方式可以帮助到我,每种方式的可行性是什么?我之前有没有使用过这些方式,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哪一种我比较适用?我今后可以在哪些场景可以使用这些方法?使用的具体路径是什么?
按照这几个层次不断的向内询问,感悟就会更深入一点,离真实体验和使用就更近一点,于是离将能力具象化到自己身上就更容易一点。举个例子,一个人说了一句话,你能听懂几层,有些人只能听懂一层,有些人能听懂三层,这句话里面包含了事实、情绪和期待。能听懂几层,再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共情能力,就能回应几层,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往往都能做到这一点;而能听懂三层,确不能回应这三层,心理咨询师还要多练习;而我们普通人只能听懂第一次或者第二次,而回应更是五花八门随心所欲,这就是普通人和心理咨询师的区别。
具体初级学习法和高级学习法具体怎么描述和界定,建议大家去读赵周的这本书,我就不做文字的搬运工了。我只是把书里面看到的部分用自己的话去描述一遍,这就是整理的过程。至于如何让自己能力提升的便签读书法,也就是如何让我这二分之一变成四分之三的方法,就是明天会描述的内容。毕竟要边学边练才能有可能有进步,不一定会有百分之百的进度,但是只学不练只会停滞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