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近期做了一个有意思的案例,咨询者是一个多次的咨询者。每次咨询中或咨询后,都会习惯性指点下江山,给我们咨询师摆一摆哪里做的不好,有什么问题有待改进。我时而会有错觉,来了一个付费督导。就是他付费体验咨询,免费给大伙督导,有趣!
当然,如果当事者没有心理咨询的根基,他也说不出那么多的“督导建议”,但是他所说的问题,虽然大多数还是对的。但显然就是因为缺乏实操经验,而提出的“完美建议”。我对这类小白咨询师来做成长,最多提醒咨询者的就是,你是来获得帮助的,不是来给予帮助的。角色在我们这里是很清晰的,也需要你清楚。做好咨询者,不要以咨询师身份做成长。
有一次可逗,咨询师做案例的过程,不断被他打断说,这不是我要的“心理学”。咨询师追问,你说说你想要的心理学是什么呢?他说,是从表面问题挖掘本质,从你我的谈话,能直接指出我的问题。咨询师听前半段,还是认同的,后半段笑了开玩笑说,我应该有双透视眼......
心理咨询当然要讨论问题本质。但是,咨询者错误的把咨询师放在神的位置,只要他一开口,神就能解读他语言表面后的问题。他只需要描述问题,而其他什么也不需要做。
如果咨询师没做到这个,咨询者在事后就会说,你看你的咨询很烂不是,一点都不心理师。
我们说这种咨询者,属于咨询的时候偷偷地瞄你,咨询过程不给出自己想要的,不配合。而做完咨询后你问他,他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可是为何咨询时不说呢?是来行使“督导职能”考验咨询师吗?
来,我来呈现一个比较会咨询的咨询者是怎么配合咨询师的:
比如,咨询中,咨询者感到咨询师提供的帮助,不能完全符合自己的期待,那咨询者会主动提出来,咨询师会在领会咨询者的意图后,即刻调整。咨询师的功能是引导咨询者思考,换句话如果咨询者只提供事件过程,不参与被引导,思考。那么,这个咨询是没法做下去的。
简单说,咨询不是问答;你描述问题,我给你心理学的解读和答案;咨询的过程,咨询者是主体,而咨询师通过问话,共情,挖掘咨询者思考,引发咨询者不断向内看自己。
说一句题外话,生活中,恐怕也有这样的人。夫妻或恋人之间(指特别亲密关系),开始两人是很好的,而某种原因一方有了变化,而另一方察觉后,不询问或了解原因,而是偷偷给对方记着一笔一笔问题,最后爆发说你不爱我,我要跟你分手。
这时候肯定会导致对方很惊诧,我做了什么,你要分手?然后观察者就会一笔一笔罗列,你得过失,你没关注她等等。被观察者说,这些是误会,我并不是那个意思;如果你有意见,你应该提醒我,我随时愿意调整。
如果一个小问题发生,我们解释了误会,解开了就好了;可是你,你记录问题的目的,可不是为了解决,而是为了指责,以及给自己分离合理化。
如果一个人“偷瞄,不提醒”,其目的背后,是在证明自己是对的;是在为自己最终得出结论而储备攒下子弹。然后,等时机到了,一梭子出去。将对方彻底击倒,全胜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