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甜点
看一部电影,好像经历了多种人生,可以解读多样人性。关于故事本身的意义,关于表演与拍摄的雕琢,关于自己看懂了什么,都有答案。
《七月与安生》,文艺中带着矫情的名字,虚幻覆盖现实,且放不下无所不在的装。
1.故事的意义,是在两个互换的人生里学习离别和忍受
你看见13岁时的她们,小坏和小幼稚写满整个稚嫩的脸庞,在浴池和树林里害羞又大胆的样子,牵手追逐影子的光线慢镜头很唯美,是不是像极了真实里童年的你。
故事的开头太美好,才会在结局更为撕裂。
女生之间的革命友谊差不多就是互相看胸,结伴上厕所,互借姨妈巾之类的吧。可是除了这些平常至极的相似,人还会隐藏或多或少的表里不一。那种自我保护太过顺其自然,没有找到契机发生。
外表文静,循规蹈矩的七月,才是最后砸向玻璃的人;一脸不屑,放荡不羁的安生,才是那个可以带娃安定的人。
故事不断发生时,不可否认的是,无论现实中,还是电影里,女生之间所有的分裂,通常和一个男生有关。
那个看起来一表人才或许只是一表人渣的学霸男孩,在两个女生之间,不够勇敢地说出最爱的是谁。
你说他太过善良不忍伤害,也许也是对的吧。
踏上青皮火车的安生,将男孩“让”给七月。而已知真相的七月伤心的不是安生的离开,不是人与人之间终究有些不能分享的孤独,对自己的失望,而是自己最想逃离却只能待在原地。
后来的七月,辞去稳定的工作,四处流浪;后来的安生,报班学习英语,弥补曾经学习的遗失。
人生总要不断折腾,折腾自己不曾经历的事故。
十八岁到二十七岁,有的是时间折腾和浪费,却没有太多时间学习离别。忍受着的安生,告别了七月,和“问候家明”的信纸传递爱情。
2.金马“双黄蛋”周冬雨和马思纯
周冬雨是安生,总让我跳戏。她瘦削地有些缺乏痞气,闹腾地不够自然。自带文艺清新气息的她,应该是七月吧。
马思纯是七月,让我不断回想她曾经也是黎吧啦。她的五官大气却精致,学生时代的清简短发如果不是搭配了格子衬衫和毛衣外套,会有男孩气的勇敢无畏。
影片中疯疯笑笑哭哭啼啼的两位女主,眼神和轮廓都是一场戏。嘴角上扬或是下耷,表示已经原谅或是感同身受,八分到位的诠释,仿佛互表真心的是自己和某个丢失的人。
以前安生流浪过的地方,如风少年小小的摩托车后座上,酒吧以及简陋的出租房,还有大海上晕眩的旅行船,野性的自由很粗犷。
后来七月漂泊过的地方,都是安生走过的痕迹。而二十七岁死于难产的七月,在安生的书里,却是看过了很多不曾看过的风景的自由姑娘。
马思纯在雪地里抬头仰望蓝天时,眼睛微闭,嘴角莞尔,被寒冷冻出红鼻子却笑容甜美,白茫茫的冷寂世界,就像《情书》里的时空转换。
好像这时和爱情有关。关于想念。
3.我看懂了:我的羡慕鄙夷和摇头叹息
听说很多人看这部电影哭了,甚至数度落泪。我没有。
我平静地看完,想着很多东西,关于人生。
而词穷或者思想荒芜的我,大概也想不出更多的意味了。
想到安生在回答苏家明“你到底是谁”这个问题时,她说,“别问我这么哲学的问题”,突然很喜欢这个有趣姑娘。
于是问问自己,我是谁。
我想要怎样的人生。
我有没有勇气选择四处流浪,有没有资本在小镇现世安稳。
我们是儿子或是女儿,是学生或是下属,将来会是别人的父母,领导,还有某些人的朋友......
可我们到底是谁?
羡慕安生,看过万水千山的风景,终于也看见青禾飘荡在风中的惬意;羡慕七月,好看的样子温暖的家,真心有过可以分享心事的人。
可我又不羡慕她们,她们太累太真太执着,甚至有些鄙夷如此的不妥协。人生多的是委屈,为什么不能好好放下过去?
自由是阵风,吹过了就是平淡。我摇头叹息,不能追求她们所经历的勇敢和不顾一切,再交换别人的人生。
大概戏外的人,只能试着展颜面对自己的生活,无论生活的真相是否值得热爱。
因为我们不是七月,也不是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