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同行们,我也想真诚地、大声地给你们说:“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正常的学生出现落伍,考不及格,甚至无可救药的情况。究其原因,家长和低年级教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没有让学生真正明白学习对人生的重要意义;没有帮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而要解决以上问题,在学校生活中,就需要教师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
伟大的至圣先师孔子就是因材施教的典范。当子路问:“闻斯行诸?”时,孔子说:“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而当冉有问“闻斯行诸?”孔子却说“闻此行诸”。不同的学生尽管问的是相同的问题,但孔子给出的答案却正好相反,对学生冉求的胆小怯懦,孔子加以鼓励;对子路的莽撞大胆,孔子加以劝阻。孔子“因材施教”的理念,就是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的。我们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每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不一样,我们不能一刀切,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策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更好的个别对待,做到因材施教。
二、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个学生此刻能做到什么程度。
众所周知,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因此,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要像了解自己孩子一样,充分地了解每一个学生,从而准确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三、要保护和培养每个学生的自尊感,正确看待学生的个人成绩。
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在一年级时就已经能完全独立地读出和解出应用题,而另外一些孩子直到二年级末甚至三年级末才能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善于确定:要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儿童接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水平,以及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具体地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性质),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
四、挑出合适的作业使学生在作业中取得成就,避免无效劳动。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灵活的方式方法,比如教师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多么勤奋地、专心致志地学习啊!这些学生在紧张的劳动中显示他们那积极活动的精神,他们变得跟以前完全两样了,因为他们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更好地完成作业上。
教育是一份长久并且复杂的工作,需要每位老师认真对待学生,善于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差异,个别对待,恰当的运用表扬和评价,以此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