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城乡基层治理工作的中流砥柱,我国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需要广大青年人的加入。在新时代,年轻人进入社区工作,具有适应性和战斗力强,掌握着新知识,有理想、有本领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充实到社区一线,成为走街串巷的“小巷总理”。然而,面向青年群体,我国不少社区工作岗位仍面临着招人难、留不住的现实问题,其背后有多方面原因:
一是工作待遇相对较低。相对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外企来说,社区工作薪酬水平和福利待遇仍有不少落差,社会吸引力不足。受经济形势及就业竞争压力的影响,待遇低但相对稳定的社区工作成为一些年轻人现实却无奈的选择,但这也将会带来后期人才流失的隐患。
二是职业化程度不高。我国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有待进一步加强,青年社区工作者面临着向上发展的职业瓶颈和缺少专业化的职业规划设计等问题。不少年轻人选择社区工作也多是“半路出家”,其进入社区后常因缺乏系统化专业化的职业培训与教育,使得年轻人的职业获得感与成长感不足,由此带来较高的离职倾向。
三是认知存有偏差。目前,包括年轻人在内的不少社会公众对社区工作缺乏清晰的认知,简单地将社区工作认为“压力小”“稳定性高”的职业,导致其进入社区后不可避免面临现实与理想的落差。
为了吸引更多有本领、有技术的年轻人加入社区,实现留得住、干得好,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推进:
其一,完善顶层设计,为青年社区工作者职业激励提供更多制度安排。一方面,增加福利待遇,夯实职业保障。各地各级政府部门应积极探索建立和健全薪酬待遇的动态提升制度,进一步优化社区工作者薪酬体系。社区工作在保有“稳定感”的职业激励优势同时,综合考虑社区工作者岗位特征、工龄、专业水平、工作绩效等方面因素,通过建立“稳定且可预期”的待遇保障体系来吸引和留住年轻人。另一方面,畅通发展通道,拓展职业平台。社区工作是否有发展前景是吸引年轻人投身社区、实现“招得来、留得住”的关键所在。政府部门应将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纳入地方人才发展规划,进一步健全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打破社区工作者上升通道“天花板”,畅通优秀社区工作者进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职业发展通道以及纵横向跨区(街镇)的人才有序流动,通过搭建更广阔、更多元的职业发展平台,吸引更多优秀年轻人从事社区工作。
其二,强化社区支持,为社区和年轻人实现“双向奔赴”提供坚实土壤。年轻人带着一腔热忱进入社区,强有力的社区支持是关键。一方面,加强职业培训,激发职业感召力。结合年轻人职业发展需求,街镇社区应加强对青年社区工作者的岗前培训,建立由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社区工作者等组成的带教团,通过“传帮带”“结对子”,促进青年社区工作者转变角色并适应社区工作环境;提供资源整合、沟通协调、应急处置等多类培训课程,使社区治理“新兵”转向“精兵”,推进专业化、职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打造。另一方面,注重职业匹配,激发职业成长力。结合其专业特长,街镇社区应按照人岗匹配原则,为青年社区工作者匹配其最适宜的社区与岗位,量体裁衣式地安排工作岗位与项目任务,以充分发挥年轻人专长与特长,这既为实现其人才效能的最大化提供了有益的职业土壤,亦为拓展社区多样化、个性化服务提供了相应的人才储备。
其三,加大社会引导,为年轻人投入社区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方面,加强社会宣传,提升职业认同感。加强宣传表彰,充分展示优秀社区工作者的职业风采和先进事迹,树立和宣传行业榜样,通过营造重视、关心和支持社区工作者的浓厚社会氛围,进一步提升年轻人对社区工作的社会认同感与职业荣誉感。另一方面,加强社会教育,树立职业“新标签”。加大对社区工作职业的正面宣传与社会教育,让社会公众清晰了解社区工作者职业的时代内涵与重要价值,使得年轻化、专业化、高学历成为社区工作者的“新标签”。与此同时,高校等教育机构也应加大社区工作相关专业或课程开设,探索校社合作、实践教学等模式,让社区工作有更多的“科班生”,助推社区工作者队伍的专业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