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他们说了也没有用,他们根本不会听!”
“你别看我妈现在脾气好好的,回去之后又是一样!”
“他们根本不理解我,沟通不了,又不是没试过!”
“老是让我来咨询,我根本没有病,应该来咨询的是他们!”……
这些都是咨询室里面孩子真实想法的反馈,家长们因为孩子们紧闭了沟通的大门心急如焚,孩子们渴望被理解被看到的需求却没有得到满足,双方被一道无形的墙隔开。父母小心翼翼地试图推开一扇门,刚开一道小缝,以为看到了希望,不知道什么原因,孩子突然又把门重重地锁上了。孩子从墙上推开一扇窗,呼唤着爸爸妈妈来帮自己一把,却发现他们根本接收不到自己的求救信号,要不然就准备直接破窗而入,于是孩子又用力地把父母推得远远的。
我为什么要把沟通描述成一个双方互动的一个画面,其实是想让我们家长朋友们看到:孩子不是不想沟通,而是在沟通中没有得到期望的回应和理解,也就是说孩子其实内心非常需要我们在情感层面给与理解和支持,但是因为以往的一个无效的互动模式伤害了孩子,所以他们把这部分的需求压抑下去了。他们内心也是十分痛苦的,因为所有的压抑都是要耗费大量能量的。压抑得越厉害,能量耗费越大,慢慢地孩子就会出现学习动力不足,对什么事情都缺乏兴趣,甚至慢慢发展成抑郁症等等。所以当孩子不愿意跟我们沟通时,一定要提起十二分的精神,因为所有关系的疏远和破裂都是由拒绝沟通开始的。
那么孩子拒绝沟通时,我们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呢?我不单单是从一个技术角度来阐述,更是要从心理咨询的角度来给大家解读一下孩子普遍行为背后的一些心理现象和心理需求。
首先,孩子如果已经跟我们产生了隔阂,不愿意跟我们进行沟通交流了,说明孩子对我们此时此刻一定是有着强烈的排斥,压抑着很多不满的情绪的,这并不是一个交流的好时机,我们这个时候首先做的一定是稳定自己的情绪,耐心等待。很多家长遇到孩子冲自己发了一通脾气之后,自己的火气比孩子还要大,不仅问题解决不了,还会让冲突升级,甚至酿成孩子因为应激反应而跳楼,跳车的惨剧。这个时候,我们作为家长首先要做的是找到一个方法,不管是用呼吸训练,冥想放松,正念还是运动,请让自己的焦虑和愤怒的情绪得到有效的缓解,不要将情绪的对象指向孩子。但是在我们去处理自己情绪的时候一定要告诉孩子自己打算去做的事情:“孩子,我知道你这个时候一定很愤怒,不愿意跟我说话。我这个时候也有一些情绪需要自己去处理,让我们彼此先冷静一下,等我们都准备好了再来谈这件事情好吗?你准备好的时候随时可以来找我谈,我一直都在这里。”
家长有一个稳定的心态,其心理学的意义在于给孩子一个情绪缓冲的着陆点,孩子知道他们任何情绪和挫折在家长这里都是可以被接受的,即使是最差的一面也可以安全地呈现。也就是说父母可以无条件接受我的所有不好的情绪。而后面那一段话的表述同样有着深刻的意义,一是父母承认自己此时此刻也是有情绪的,但是准备先由自己处理,这会给孩子起到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二是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父母的情绪由自己负责,而不是把自己情绪的失控的压力让孩子去背负。三是告诉孩子父母并没有打算逃避这个问题,而是随时准备着跟孩子一起面对解决,这会给到孩子很大的心理能量。
第二步,勇敢而真诚地向孩子道歉。作为家长,我们有时候很难承认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的失误,孩子明明在学校被人欺负了,我们心里也很气愤,但是因为害怕孩子在学校被孤立,害怕孩子真的在自己的鼓励下跟人打起来,害怕老师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印象等等,只好告诉孩子不要惹事,只是简单地让孩子远离那个欺负他的人。甚至有些家长还恨铁不成钢地刺激孩子,说他是个怂包,从小就是这样,也不知道还手。而孩子在多次求助没有得到支持,甚至反而遭受二次伤害之后,就关闭了自己求助的欲望。孩子不愿意沟通往往已经是已经压抑了很久的一个结果,背后有很多没有表达的情绪,没有被满足的需求,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他们充分地表达这个部分。很多家长不是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伤害,只是碍于家长的身份,或者是认为我只要用行动表示了孩子就一定知道,要么轻描淡写地随便说几句,要么会解释自己为孩子好的出发点,这些道歉其实都是无效的。我们在给孩子道歉的时候遵循的一个原则是“不解释,不辩护,不教育”。只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歉意:“孩子,妈妈/爸爸以前没有理解你,没有给到你足够的支持,给你造成了很多的伤害!我现在认识到了这一点,心里非常后悔,对不起孩子!真的对不起!”第一次道歉只要说这几句话,反复说,不要加其他的语言,尤其是解释的语言,特别提出的是一定禁止使用“但是”这两个字的使用,通常情况下,使用了这两个自己之后,所有的工作都将成为泡影。
道歉为什么不要解释,因为一旦解释就给你的行为找了合理化的理由,从孩子的角度来说,你的道歉就不是家长真实的感受,而是强加给他的一个必须原谅的理由,这会激起孩子反感和对抗。而那个“但是”一出,基本就是必杀。但凡出现但是,前面所说的话基本都是背景和前提,人人都知道那个“但是”后面的话才是重点。“对不起孩子,但是我当时真的是太忙了,所以有很多事情没有关注到你的感受……”这样的道歉就是没有意义的。
记住:道歉的目的不是为了孩子原谅你,而是真实表达你的感受,让孩子打开防御,给你一个了解他们真实情绪和想法的机会。
通常情况下,孩子如果创伤不是很严重,你的道歉会得到孩子的回馈,他们会嚎啕大哭,向你发泄他们多年来压抑的情绪,这是非常好的现象。但是有一部分创伤很严重的孩子,最初的道歉换来的可能只是很冷淡的回应“我知道了”,不是他们没有感觉到你的歉意,只是孩子创伤太严重,他不敢相信你真的会内疚,真的会改变,他需要时间去验证你的行为,有时候甚至就是单纯地因为不习惯你饱含深情的表达,但是你相信我,他们一定会有所触动。所以你要做的只是继续耐心等待,稳定地保持你现在的状态,你可以跟孩子说:“我知道对你来说相信我的改变还需要时间,我也承认这一点。但是请你给妈妈/爸爸一个机会,让我向你来证明好吗?”
第三步,及时地积极回应孩子的需求。孩子高兴的时候,取得成绩和进步的时候我们要记得及时回应,以表述性的语言“我看到……我听到……”积极正面地回应孩子,那种“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是我的好儿子”的话尽量不要用,表扬的话语越具体越能够让孩子看到自身努力的价值,有助于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而在孩子遭遇挫折的时候,我们更要敏感地把握住机会,给与及时而积极的回应,尤其是患有抑郁症和双相障碍的孩子,因为他们很多的情绪和行为是不受控的,只是他们症状的体现。他们自己也不知道怎么我就会为了今天早餐少加了个鸡蛋伤心个没完没了,理智上知道实在是没有必要,但是情绪上就是控制不住。我们这个时候只需要理解孩子的感受就好了:“孩子,我知道你很难受,我知道其实你也不想发脾气,只是控制不住自己!”而对于控制不住玩手机的孩子我们也需要用同样的方式共情到他们:“我知道你没有什么别的有趣的事情可做,你只是太无聊了,并不是真的想玩手机,只是控制不住自己!”这样的暗示性的共情,对于孩子反复出现的控制不住不良行为非常有效。
我们要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孩子需要我们看到他们的正面积极的一面,也需要我们看到他们需要得到支持和帮助的弱小的一面,及时准确地进行共情,征求孩子的意见,给与孩子希望得到的帮助,跟孩子共渡难关。
这背后有个逻辑:哪怕我们多么不同意孩子的想法和观念,不要否认他们。我们可以允许他们存在不同的想法,同时我们可以表达我们自己真实的想法,在行为层面上不认同他们的行为都是可以的。我们需要这么做的原因在于,孩子的任何想法都是值得重视的,他们在什么时候都是可以向我们表达真实想法的,这是在孩子的感受层面上的绝好的工作。感受好了之后,我们在认知层面上做工作就会非常顺利,行为上也就能够很好地进行社会化了。
我们能够做到以上三点,孩子就会慢慢地对我们重建信任,以后遇到什么问题才会跟我们敞开讨论。